西北太平洋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形成的热带气旋较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多,年均约35个。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平均每年约有26个热带气旋达到至少热带风暴的强度,约占全球热带风暴数的31%,为其它任何地区的两倍以上。

  • 详细解释


     台风

    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全年各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唯一地区。从5-12月每月的台风数平均在一个以上。台风出现的盛期为7-10月,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70%,其中又以8月、9月最多,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40%。 91%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源于5°N-22°N之间,即:南海到我国台湾省-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包括马里亚纳、加罗林及马绍尔群岛所在海域。

    在冬季和春季

    (11-12月,1-5月),热带气旋主要是在130°E以东的海上转向北上,以及在16°N以南往西行进入南海中南部,或在越南南方登陆。在过渡季节的6月和10月,除了在125°E以东的海上转向北上的热带气旋外, 西行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路径要比冬、春季节偏北得多,主要是在15-20°N之间。到了7-9月台风季节,主要的台风移动路径呈现往北、往西偏移的趋势,且初夏台风一般向西移动穿过菲律宾,但在夏未和秋季台风就常转向西北,最后转向北或东北。 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纬度在24°N附近。此外,西北太平洋约有29%的台风出现异常路径,与北大西洋的异常台风相比,打转台风出现的纬度较低,慢速移动台风次数较少,较低纬度快速移动的台风次数也较少。 多数情况下,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八级以上大风所覆盖的半径仅有100公里左右,台风中心气压非常低,有时中心气压值低于920百帕。

  • 基本含义
    指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情况,形容形势严峻或混乱不安。
  • 详细解释
    西北太平洋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太平洋的一部分。由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经常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个地区的海域经常波涛汹涌,风浪巨大。因此,“西北太平洋”成为一个象征着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词语。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情况,比如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混乱局面,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生活中的困境或困难处境。
  • 故事起源
    西北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王守仁的《理学新义》中,后来被广泛使用。具体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推测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形势紧张、危机四伏,因此成为了一个形容局势紧张的成语。
  • 成语结构
    西北太平洋是一个地理名词,作为成语使用时不需要搭配其他词语,直接使用即可。
  • 例句
    1. 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就像西北太平洋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2. 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像西北太平洋,风险无处不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西北太平洋的地理特点与局势紧张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域波涛汹涌、风浪巨大的景象,将其与局势紧张的情景进行联想,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游戏的难度就像西北太平洋一样,非常刺激。2. 初中生:考试前的紧张气氛让我感觉像置身于西北太平洋。3. 高中生:社会竞争激烈,就像西北太平洋一样,需要不断努力才能生存下去。4. 大学生:创业的道路充满了风险,有时候就像在西北太平洋中航行一样,需要勇气和智慧。5. 成年人:职场竞争激烈,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挑战,就像置身于西北太平洋一样,需要保持警觉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