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疑
jī yí
  • 拼 音:jī yí
  • 注 音:ㄐㄧ 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谓用卜筮决疑。《书·洪范》:“明用稽疑。” 孔 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讨》:“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羣务,弛张治术。” 明 归有光 《洪范传》:“谋及乃心,卿士、度人,而命龟諏筮,则谓之稽疑。”
    (2).泛指考察疑事。《管子·君臣下》:“故正名稽疑,刑杀亟近,则内定矣。”

  • 基本含义
    怀疑,疑虑。
  • 详细解释
    稽疑是指对事物产生怀疑或疑虑的心理状态。在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人们可能会有不确定的感觉,产生疑问或怀疑。稽疑常常是对事实真相进行思考和评估的一种表现。
  • 使用场景
    稽疑通常在面对重大决策、遇到困难或遇到不寻常情况时出现。它可以用来描述对某人的动机、行为或言论等产生怀疑的情况。此外,稽疑也可以用来描述对某个观点或理论的怀疑。
  • 故事起源
    稽疑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三年》。相传,鲁国的宣公乘坐马车经过一个地方,发现路旁有一块大石头,他对随行的人说:“这块石头真的是一块石头吗?”他的随从回答:“是的,它就是一块石头。”宣公继续问:“你怎么知道它不是其他东西?”随从答道:“因为它看起来像一块石头。”宣公再次追问:“你怎么知道它看起来像一块石头?”随从苦恼地回答:“因为它确实是一块石头啊!”宣公的不断追问和怀疑让随从感到困惑,因此有了“稽疑”一词的产生。
  • 成语结构
    稽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稽”表示怀疑,疑虑,而“疑”表示疑问,怀疑。
  • 例句
    1.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稽疑。2. 他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表示了稽疑。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稽疑”与“怀疑”这两个词进行对比来记忆。它们的发音和基本含义相似,都表示对事物的不确定和疑虑。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疑神疑鬼”、“疑团丛生”等,以扩大对稽疑相关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的话感到稽疑,因为我觉得他可能搞错了。2. 初中生:我对他的解释感到稽疑,因为他的说法不够合理。3. 高中生:我对政府的决策感到稽疑,因为它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 大学生及以上:我对这个研究的结果感到稽疑,因为实验设计可能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