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shuǐ huǒ xiāng jì ,yán méi xiāng chéng ㄕㄨㄟˇ ㄏㄨㄛˇ ㄒㄧㄤ ㄐㄧˋ ,ㄧㄢˊ ㄇㄟˊ ㄒㄧㄤ ㄔㄥˊ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太公 伯夷 ﹞念王室之如燬,固欲起而救乱,思冠冕之毁裂,又恐因而阶乱,故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

  • 基本含义
    水和火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盐和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容两种相互矛盾的事物或因素能够和谐共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 详细解释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是一个描绘事物相互矛盾、相互补充,却能够和谐共存的成语。水和火是两种互相排斥的元素,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作用。盐和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但它们在一起却能够产生独特的味道,相得益彰。这个成语形容两种相互矛盾的事物或因素能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两种相互矛盾的事物或因素能够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情况。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性格迥异但能够合作共事,互相补充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团队或组织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取得共同进步的情况。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十五年》中。故事讲述了齐国哀公在位时,国内发生了大火,火势蔓延,无法扑灭。齐国的大臣们纷纷建议用水来灭火,但哀公却认为火势太大,水无法扑灭,反而会让火势更加猛烈。于是,哀公决定用盐和梅干来灭火。盐可以吸湿,而梅干则有助于产生大量的烟雾,从而控制火势。最终,哀公的方法成功了,火势得到了控制。这个故事成为了水火相济,盐梅相成这个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是一个由两个对仗的部分组成的成语。前半部分是“水火相济”,后半部分是“盐梅相成”。
  • 例句
    1. 在这个项目中,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团队水火相济,共同取得了成功。2. 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迥异,但在合作中,盐梅相成,创作出了让人惊艳的作品。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水火相济”比喻为两种相互矛盾的元素,但又能够互相促进;将“盐梅相成”比喻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但在一起却能够产生独特的味道。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水和火在一起,盐和梅在一起的场景。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例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同学性格各异,但大家一起合作,就像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一样,取得了好成绩。2. 初中生:我们班上的学生有些喜欢文科,有些喜欢理科,但我们互相帮助,就像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一样,共同进步。3. 高中生:在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演出,他们的才艺互补,就像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一样,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