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人
yǐng rén
  • 拼 音:yǐng rén
  • 注 音:ㄧㄥˇ ㄖㄣ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指善歌者;歌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世称善歌者,皆曰‘ 郢 人’。 郢州 至今有 白雪楼 ,此乃因 宋玉 《问》曰:‘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遂谓 郢 人善歌,殊不考其义。”参见“ 郢客 ”。
    (2).《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 人逝矣,谁可尽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支道林 丧 法虔 之后……常谓人曰:‘昔 匠石 废斤於 郢 人, 牙生 輟絃於 钟子 。’” 宋 黄庭坚 《留王郎》诗:“ 郢 人怀妙质,聊欲运吾斤。”
    (3).借指 楚国 人。《吕氏春秋·义赏》:“ 郢 人之以两版垣也, 吴起 变之而见恶。” 高诱 注:“ 郢 , 楚 都也。 楚 人以两版筑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宋玉 曰:‘客有歌於 郢中 者。’则歌者非 郢 人也。”

  • 基本含义
    指被人误会或冤枉的人。
  • 详细解释
    郢人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郢城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城内的官员都被怀疑是嫌疑犯。其中一位官员被人诬陷为贼,但实际上他是清白的。他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只能无奈地离开郢城。后来,这位官员成为了“郢人”,成语“郢人”也因此而得名。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被人误会或冤枉的人。
  • 使用场景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误会或冤枉的情况。当别人对我们的行为或言论有误解时,我们可以使用成语“郢人”来表达自己被冤枉的感受。
  • 故事起源
    成语“郢人”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郢城盗窃案。
  • 成语结构
    成语“郢人”的结构是“郢”和“人”两个字。
  • 例句
    1. 他被误会为小偷,成为了郢人。2. 我无辜受冤,成为了郢人。3. 在这个事件中,她成为了郢人,无法洗清冤屈。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郢人”。可以想象一个被误解的人离开郢城的情景,将这个情景与成语的含义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更深入地理解成语“郢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被同学冤枉了,感觉自己成了郢人。2. 初中生:老师误会了我的意思,我觉得自己成了郢人。3. 高中生:在班级内部有人散布谣言,我成了郢人,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