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咎
zhí jiù
  • 拼 音:zhí jiù
  • 注 音:ㄓㄧˊ ㄐㄧ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郑玄 笺:“谋事者众,訩訩满庭,而无敢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云己当其咎责者。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后以“执咎”称敢于建言,不怕任过。 唐 白居易 《使百职修皇纲振策》:“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 希尹 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所至有功……及为相,有大政,皆身先执咎,时人称之。”

  • 基本含义
    执着于自己的过错,不肯认错或改正。
  • 详细解释
    执咎源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意是指用箭射中目标后,仍然执着地保持箭矢的姿态。引申为人们坚持己见,不肯认错或改正错误。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自己错误的坚持,不肯接受批评或改正的态度。
  • 使用场景
    执咎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固执己见、不肯改正错误的行为。可以用于各种情境,例如工作中的错误处理、家庭中的争吵和冲突等。
  • 故事起源
    《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551年,楚国大夫子胥以箭射中了一个小鸟,箭矢却被树枝夹住无法取下。子胥认为箭矢射中了目标,应该保持箭矢的姿态,不肯放弃。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执咎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执咎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执”和“咎”两个字组成。其中,“执”表示坚持、保持,“咎”表示过错、错误。
  • 例句
    1. 他犯了个小错误,却执咎不肯认错。2. 这个领导总是执咎不改,不肯听取他人的建议。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射箭后,箭矢被夹住无法取下,这个人却执着地保持箭矢的姿态,不肯放弃。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执咎相关的成语,例如“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等,来加深对执咎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试没考好,但是执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她在比赛中犯了个错误,却执咎不肯改正。3. 高中生:这位同学总是执咎己见,不肯听取他人的意见。4. 大学生:他犯了个大错误,却执咎不肯向老师道歉。5. 成年人: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执咎不肯认错,这让人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