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例
zhì lì
  • 拼 音:zhì lì
  • 注 音:ㄓㄧˋ ㄌ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难解的条例。 清 魏源 《<诗古微>序》:“《诗古微》何以名?曰:所以发挥 齐 、 鲁 、 韩 三家《诗》之微言大谊,补苴其罅漏,张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诗》美、刺、正、变之滞例,而揭 周公 、 孔子 制礼正乐之用心於来世也。”

  • 基本含义
    滞例指的是停滞、不畅的法律或规章制度。
  • 详细解释
    滞例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包含了“滞”和“例”两个字。其中,“滞”表示停滞、不流通,指事物不顺畅或不通畅的状态;“例”表示法律或规章制度。因此,滞例表示法律或规章制度停滞不前、不顺畅的状态。
  • 使用场景
    滞例一般用于形容法律或规章制度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实施或推行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制约社会发展、阻碍改革的法律或规定。例如,在讨论某个法律的时候,可以使用滞例来形容该法律的执行效果不佳或遇到了困难。
  • 故事起源
    滞例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已无法考究。它是在古代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用来形容法律或规章制度的停滞状态。
  • 成语结构
    滞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这个法律的滞例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2. 由于滞例的存在,这个规章制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滞例”与法律或规章制度停滞不前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条法律在一条河流中停滞不前,无法顺利流通的形象。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与法律、规章制度相关的成语,例如“法度”、“法规”等,以扩大对法律领域的词汇掌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由于滞例,我们的校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2. 初中生:政府应该解决滞例问题,让法律更加顺畅地实施。3. 高中生:滞例的存在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