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笏
yī hù
  • 拼 音:yī hù
  • 注 音:ㄧ ㄏ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元 迺贤 《深竹堂》诗:“一笏清凉地,森森万玉齐。”
    (2).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出银一笏,曰:‘以此相酬。’言讫而去。”《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二人復访 大慈庵 ,赐尼师金一笏。”

  • 基本含义
    指官员在朝廷上坐在一起,以笏板敲击地面,表示同意或赞成。
  • 详细解释
    一笏是古代官员在朝廷上表示同意或赞成的一种礼仪动作。官员们在朝廷上坐在一起开会时,主持会议的人会敲击一种叫做笏板的木制器具,其他官员则根据笏板的敲击声来表示自己的立场。一笏的含义是指所有官员一起敲击笏板,表示大家都同意或赞成。
  • 使用场景
    一笏多用于形容众人一致同意或赞成的场景。可以用来形容会议、讨论或决策过程中,大家都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的情况。
  • 故事起源
    据说,一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场。在古代,朝廷上的官员们经常开会讨论国家大事,而笏板则是表示同意或赞成的一种方式。当主持会议的官员敲击笏板时,其他官员会跟着敲击,以示同意或赞成。
  • 成语结构
    一笏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其中,“一”表示众多人一起,表示众多官员一起敲击笏板;“笏”指的是古代官员在朝廷上用来敲击地面的木制器具。
  • 例句
    1. 在会议上,大家对这个提案一笏。2. 在讨论中,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笏。3. 这个决策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最终得到了全体成员的一笏。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一笏”与“一起敲击笏板”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官场上,众多官员一起敲击笏板,表示他们的共同意见。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官制和礼仪,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在班会上一笏,决定一起参加义工活动。2. 初中生:学校举行了一次辩论赛,大家对其中一方的观点一笏。3. 高中生:学生会开会讨论校园活动,最终得到了全体成员的一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