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作文 学门教育

国学古籍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者:李时珍

汉书

  •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作者:班固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

  • 版本:道光廿八(1848)戊申年经纶堂刊本。六卷四十二回。作者:不题撰人。内容:叙述汉武帝时代柳絮、郝联、鲍刚、马俊四位好汉除奸报国的故事。本书情节与《剑侠奇中奇全传》类似,人物亦有同名者。

作者:不题撰人

定命录

  • 王超王超者,尝为汜水县令,严损之曰:"公从此京官讫,即为河北二太守。"后果入为著作郎,出为真定太守,又改为京城守。超又为汜谓水令严迥云:"公宜修幅。"严不信,果被人诉,解官除名,配流而身亡也。(《广记》卷一四七)

    宋恽

    明皇在府之日,与绛州刺史宋宣远兄恽有旧。及登极之后常忆之、欲用为官。恽自知命薄,乃隐匿外州。缘亲老归待,至定鼎门外,逢一近臣。其人入奏云:"适见宋恽。"上喜,遂召人。经十数年,每欲与官,即自知无禄,奏云:"若与恽官,是速微命。"后因国子监丞杜幼奇除左赞善大夫,诏令随例与一五品官。遂除右赞善大夫。至夜卒。(《广记》卷一四八)段文昌

    故西川节帅段文昌,字景初。父锷,为支江宰,后任江陵令。文昌少好蜀文,长自渚宫,困于尘土。客游成都,谒韦南康皋,皋与奏释褐。道不甚行,每以事业自负,与游皆高名之士。遂去南康之府。金吾将军裴之镇梁川,辟为从事,转假廷评。裴公府罢,因抵兴元之西四十里,有驿曰鹄鸣。滨汉江,前倚巴山。有僧清依其隈,不知何许人也。常嘿其词,忽复一言,未堂不中。公自府游,闻清僧之异,迳诣清公求宿,愿知前去之事。自夕达旦,曾无词。忽问蜀中闻极盛旌旆而至者谁,公曰:"岂非高崇文乎?"对曰:"非也,更言之。"公曰:"代崇文者,武黄门也。"清曰:"十九郎不日即为此人,更盛更盛。"公寻徵之,便曰:"害风妄语,阿师不知。"因大笔而已。

    由是颇亦自负。户部员外韦处厚出开州刺史,段公时任都官员外,判盐铁案。公送出都门。处厚素深于释氏,洎到鹄鸣,先访之。清喜而迎处厚,处厚因问还期。曰:"一年半岁,一年半岁。"又问终止何官,对曰:"宰相,须江边得。"又问终止何处,僧遂不答。又问段十九郎何如,答曰:"已说矣,近也,近也。"及处厚之归朝,正三岁,重言"一年半岁"之验。长庆初,段公自相位节制西川,果符清师之言。处厚唯不喻江边得宰相,广求智者解焉。或有旁徵义者,谓处厚必除浙西夏口,从是而入拜相。及文宗皇帝践祚自江邸,首命处厚为相,至是方验。与邹平公同发师修清公塔,因刻石记其事焉。又,赵宗儒节制兴元日,问其移勤,遂命纸作两句诗云:"梨花初发杏花初,甸邑南来庆有馀。"宗儒遂考之,清公但云"害风阿师取次语"。明年二月,除检校右仆射,郑馀庆代其位。(《广记》卷一五五)

    沈七

    有沈七者,越州人,善卜。李丹员外谓之曰:"闻消息,李侍郎知政事,某又得给事中,如何?"沈七云:"李侍郎即被追,不得社日肉吃,后此无禄,公亦未改,不得给事中。"其时去社才十四日,果有敕追李侍郎,去社两日而上道,至汴卒。李亦不得给事中。

    又,天宝十四年,王诸应举,欲入京,于越州沈七处卜,得纯乾卦,下四位动,变观卦。沈云:"公今应举,得此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本是嘉兆。然交动,群阴咸阳,下成乾卦,上变至四,又不至五。五是君位,未得’利见大人’。恐公此行,不至京而回。"果至东京,属安禄山反,奔走却归江东。(《广记》卷二一七引《定命禄》)

    安禄山

    玄宗御勤政楼,下设百戏,坐安禄山于东间观看。肃宗谏曰:"历观今古,无臣下与君上同坐阅戏者。"玄宗曰:"渠有异相,我欲禳之故耳。"又尝与之夜宴,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头。左右遽告。帝曰:"渠猪龙,无能为也。"终不杀之。禄山初为韩公张仁愿帐下走使之吏,仁愿常令禄山洗脚。仁愿脚下有黑子,禄山因洗而窃视之。仁愿顾笑曰:"黑子,吾贵相也。汝独窃视之,岂汝亦有之乎?"禄山曰:"某贱人也,不幸两足皆有之,比将军者色黑而加大,竟不知其何祥也。"仁愿观而异之,益亲厚之,约为义儿,而加宠荐焉。(《广记》卷二二二)

    李淳风

    武后之召入宫,李淳风奏云:"后官有天子气。"太宗召宙人阅之,令百人为一队,问淳风。淳风云:"在某队中。"太宗又分为二队,淳风云:"在某队中,请陛下自拣择。"太宗不识,欲尽杀之。淳风谏:"不可。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延长。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灭皇族无遗矣。"太宗遂止。(《广记》卷二二四)

    杨贵妃

    贵妃杨氏之在蜀也,有野人张见之云:"当大富贵,何以在此?"或问:"至三品夫人否?"张云:"不是。""一品否?"曰:"不是。""然则皇后耶?"曰:"亦不是,然贵盛与皇后同。"见杨国忠,云:"公亦富贵位,当秉天下权势数年。"后皆如其言。(《广记》卷二二四)

    玄宗

    玄宗梦入井,有一兵士著排,背负而出。明日,使于兵号中寻访,总无此人。又于苑中搜访,见一掌关著绯,便引见。上问:"汝昨夜作何梦?"对曰:"从井中背负日出登天。"上睹其形状与梦相似,乃问:"汝欲官乎?"答曰:"臣不解作官,臣家贫。"遂敕赐钱五百千。(《广记》卷二七七)

    李太尉军士

    长安里巷说,朱Г乱时,李太尉军中有一卒,为乱兵所刃,身颈异处,凡七日,忽不知其然而自起。但觉胪骨称硬,咽喉强于昔时,而受刃处痒甚。行步无所苦,扶持而归本家。妻儿异之,讯其事,具说其所体与颈分之时,全不悟其害,亦无心记忆家乡。忽为人驱入城门,被引随兵死者数千计。至其东面,有大局署,见绿衣长吏凭儿,点籍姓名而过。次呼其人,便曰:"不合来。"乃呵责极切。左右逐出令还,见冥司一人,A桑木如臂大,其状若浮沤钉,牵其人头身断处,如令勘合,则以桑木钉自脑钉入喉。俄而便觉,再见日月,不甚痛楚。妻儿因是披顶发而观,则见隆高处一寸已上,都非寻常,皮里桑木黄文存焉,人或谓之粉黛。元和中,温会有宗人守清,为镇之权将,忽话此事,守清便呼之前出,乃云,是其麾下甲马士耿浩,今已七十余,膂力犹可支数夫。会因是亲睹其异。(《广记》卷三七六)五原将校

    五原将校往扬子,请衣赐。校有所知,能承顾问,院官与之款曲。顾见项上有一肉环围绕,瘢痕可惧。院官与之熟,因诘其所来。具对:昔岁巡边,其众五六百,深犯榆塞。遭虏骑掩袭,众数千,悉是骑兵。此五百短兵,全军陷殁,积尸为京观。其身首已异矣,至日入,但魂魄觉有呵喝,状若官府一点巡者,至某,官怒曰:"此人不合死,因何杀却?"胥使扣头求哀,官曰:"不却活,君须还命。"胥曰:"活得。"遂许之。良久而喝回,又更约束:"须速活,勿误死者。"胥厉声唱诺。某头安在项上,身在三尺厚叶上卧,头边有半碗稀粥,一张折柄匙,插在碗中。某能探手取匙,抄致口中。渐能食,即又迷闷睡著。眼开,又见半碗粥。匙亦在中。如此六七日,能行、策杖却投本处。茬苒今日,其瘢痕是也。(《广记》卷三六七)

    崔朴

    唐谓北节判崔朴,故荥阳太守祝之兄也。常会客夜宿,有言及宦途通塞,则曰:"崔及第后,五任不离释褐。令狐相七考河东廷评,六年太常博士,尝自赋诗叹其蹇滞曰:’何日肩三署,终年尾百僚。’其后出入清要。张宿遭遇,除谏议大夫,宣慰山东,宪宗面许回日与相,至东洛都亭驿暴卒。崔元章在举场无成,为执权者所叹,主司要约,必与及第,入试日中风,不得一名如此。"朴因活家世曾经之事:朴父清,故平阳太守。建中初任蓝田尉,时德宗初即位,用法严峻。是月,三日之内大臣出贬者七,中途赐死者三。刘晏、黎皆是其数。户部侍郎李炎贬道州司户参军,自朝受责,驰驿出城,不得归第。炎妻先病,至是,炎虑耗达,妻闻惊,必至不起。其日,炎夕次蓝田。清方主邮务。炎才下马,屈崔少府相见。便曰:"某出城时,妻病绵忄,闻某得罪,事情可知。欲奉烦为申辞疾,请假一日,发一急脚附书,宽两处相忧,以候其来耗,便当首路,可乎?"清许之。邮知事吕华进而言曰:"此故不可,敕命严迅。"清谓吕华:"杨侍郎迫切。不然,申府以阙马,可乎?"华久而对曰:"此即可矣。"清于是以此闻于京府,又自出俸钱二十千买细毡,令造毡舁,顾夫直诣炎宅,取炎夫人。夫人扶病登舁,仍戒其丁勤夜行,旦日达蓝田。时炎行李简约,妻亦病稍愈,便与炎偕往。炎执清之手问第行。清对曰:"某第十八。"清又率俸钱数千,具商於以来山程之费。至韩公驿,执清之袂,令妻出见曰:"此崔十八,死生不相忘,无复多言矣。"炎至商於洛源驿,马乏,驿仆王新送骡一头。又逢道州司仓参军李全方挽运入奏,全方辄倾囊以济炎行李。后二年秋,炎自江华除中书侍郎,入相。还至京沟界。问驿使:"崔十八郎在否?"驿使答曰:"在。"炎喜甚。顷之,清迎谒于前,炎便止之曰:"崔十八郎,不合如此相待。今日生还,乃是子之恩也。"仍连而行,话湘楚气候。因曰:"足下之才,何适不可?老夫今日可以力致,柏台谏署,唯所选择。"清因逊让,无敢希侥幸意。炎又曰:"勿疑,但言之。"清曰:"小谏闲且贵,敢怀是望?"炎曰:"吾闻命矣,无虑参差。"及炎之发蓝田,谓清日:"前言当一月有期。"炎居相位十日,追洛源驿王新为中书主事。仍奏授鄂州唐年县尉李全方监察御史,仍知商州洛源监。清之所约沉然。清罢职,特就炎第谒之。初见则甚喜,留坐久之,但饮数杯而已,并不及前事。逾旬,清又往焉,炎则已有怠色。清从此退居,不复措意。后二年,再贬崖州。至蓝田,喟然太息若负者。使人召清,清辞疾不往。乃自咎曰:"杨炎可以死矣,竟不还他崔清官。"(《广记》卷一五三)

    贾直言妻

    贾直言妻,莫知姓氏。贞元中其舅道得罪赐鸩。直言欲代父死,夺鸩饮之。不死,流于岭徼。直言妻一志事姑,髻发绝膏沐。自三二年,虮虱蔽其肉。厥后如枯蓬之植燥,上无复虮虱。迨十五载,直言遇敕归,妻始一沐其发。自断绝,堕于泔盆,终为秃妇。直言后历谏议大夫,出刺两郡。(《太平御览》卷四二二)

作者:吕道生

虎钤经

  •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虎”为“虎符”,即“兵符”,“钤”即“锁钥”,《虎钤经》即为开启兵符锁钥之书,掌兵权者应备之经。许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论。该书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现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吸收了《孙子》和《太白阴经》的精华,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见解。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广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该书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

    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首先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他指出,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战争要以“粮为本,谋略为器”。谋略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而谋略的运用本身就包括对军用的谋划等广泛的内容: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阵,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在作战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即创造压倒敌人的有利条件;要善于“袭虚”,即以佯动等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失去主动,从而保证自己能主动采取行动。要善于“任势”,乘敌懈怠攻击;乘敌不意攻击;乘势扩张战果等。许洞还主张要善于逆用战法,不要把兵法原则看成僵死的教条,这样才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该书前五卷理论性较强,以后各卷均为具体战法和古代行军作战的事宜,还包括天文、历法、记时及方位识别等知识,都是其他兵书所罕见的。书中还记载了“六壬遁甲”、“风云气候”、“星辰日月”等迷信的东西,作者虽然也认为这些“远于人事”,但世有流传,也“不敢遗漏”,这是不足取的。

    许洞(生卒年不详),字渊夫,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生活于北宋初年。史称许洞精通《左传》,早年潜心著书,直至咸平三年(1000年)中进士,在雄武军中任推官(掌司法事务)。因不能与当局苟合,触怒了知州马知节,被罢官。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开韬略运筹决策科。许洞乘机向宋真宗奏献《虎钤经》。当时,宋真宗正在急于与契丹议和,该书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只任命许洞为均州(今湖北西北部)参军,后又改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主簿,死于任上。许洞除著《虎钤经》外,还有《春秋释幽》五卷,《演玄》十卷,《集》百卷,但均已失传。
    ==============================================================================

    作者:许洞,字洞夫,北宋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长武术,精于兵学,而且文才也很好。一生未受重用,只做过乌江县主簿。《虎钤经》的作者为北宋的许洞。他花了四年时间编写而成。内容丰富,涉及了古代军事的各个方面。全书共20卷,210篇。前十卷汇辑《孙子兵法》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论述,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述,后十卷多为兵家阴阳占卜之说。

    《虎钤经》共有下列版本:明覆宋刻本、李盛铎明刻本、明抄本、《范氏奇书》丛本、《四库全书》丛本和《粤雅堂丛书》本。

作者:许洞

茶譜

  • 《茶谱》,五代茶书。前蜀·毛文锡撰,一卷,已佚。陈尚君辑本已辑佚文四十一则。毛文锡,字平珪。高阳(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人。父龟范,成通(八六0一八七四)间为岭南刺史,历任潮州刺史等。文锡通音乐,能诗工词,时名颇重。年十四,登进士第,仕唐宦历未详。入蜀依王建,累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迁承旨。永平三年(九一三)七月,为太子元膺贬逐、拘捕,挝之几死。太子败死,仍复原职,四年八月,迁礼部尚书,判枢蜜院事。通正元年(九一六),兼文思殿大学士,寻进位司徒。天汉元年(九一七)八月,为飞龙使唐文房所谮,贬茂州司马。其后事迹无考。撰有《毛司徒词》三卷,有王国维辑本,录词三十二阕。又有《前蜀王氏纪事》二卷,记王建称前帝事,佚。《茶谱》一卷,至迟撰于唐亡后不久;前蜀初,已流传于世,这从康末诗僧贯休《禅月集》卷一七《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诗》可考知。其诗有云:“茶癖金铛快”(注云:“舍人有《茶谱》”)。《崇文总目》卷三、《晁志》卷一二、《通志·略》四、尤袤《遂初堂书目》、《解题》卷一四均著录是书。陈振孙《解题》称“后蜀毛文锡撰”,实误;此书撰于五代前蜀之初无疑。但因此书久佚,自宋至明真见过此书者,不会太多。乃至对其书作者著录多误,如《文献通考》误称为“燕文锡”,《说郛》作“王文锡”,《山堂肆考》又称“毛文胜”;《天中记》则误书名为《茶品》等,不一而足。晁公武谓:“记茶故事,其后附以唐人诗文”;实亦未能概括是书内容。据南宋浦国宝《金堂南山泉铭·序》(《全蜀艺文志》卷四四)称:“毛文锡作《茶谱》,(水品)又增至三十有八”云,则似《茶谱》亦仿《茶经》有品水之内容,但今已无可辑佚。从佚文看,《茶谱》着重记述中唐以后名茶的产地、品性等,间或附以茶事及茶诗文。从未以后人刊行《茶经》时,多取《茶谱》之文作注文,足见此书之价值,是继《茶经》以后的又一部重要茶书。佚文中,附有关于陆羽、张志和、胡生、志崇、陆龟蒙、蒙山僧及湖常二州太守境会亭制贡茶的茶故事七则,唐人诗文则无存。这有两种可能:一为诗文已佚,今已无从搜辑,二为《晁志》误记。《茶谱》佚文中涉及唐七道三十六州产茶情况,记载了五十余种中唐以后的名茶品目和性状。较《茶经》已大为拓展。从明清茶书中录存的《茶谱》佚文中存在不少与宋人书中引文不同的异文判断,似还无从论定此书佚于宋元之际,至少,明代尚存其残本或从类书、方志中转录的条文。《茶谱》是仅次于《茶经》的茶学巨著,其久佚不传,无疑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今其佚文虽存有三千余字,但仅全书一部分。佚文主要辑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吴淑《事类赋注》、陈景沂《全芳备祖》、晏殊《类要》、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等。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有《茶谱》辑本,刊其《中华茶书》(东京春秋社一九六二年版)中,又收入其《全集》。今蒙台湾王德毅教授赐示覆印本,其辑本无出拙辑之右,今不取。今拟将《茶谱》佚文重加裒辑,谢维新书不仅多出今传各本数则,且有些条目文字亦详且胜,故多用作底本,并详加校证。所幸上列前三种书均有宋本存世(《寰宇记》约存百分之四十),无疑提供了辑校的善本。由于有些条文已被宋人用作《茶经·八之出》之注,《太平寰宇记》有几条可确证为《茶谱》之文者,往往误注出处为《茶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疑宋初乐史所见之《茶经》,已有《茶谱》文窜入为注,今也尽力予以辨析。必须指出,今辑《茶谱》诸条或已多非毛氏原文,已由宋人以意改写,这从上引诸书文字略有不同可证。
    ==============================================================================

    彭州有蒲村堋口 灌口 其園名仙崖 石花等 其茶餅小 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眉州洪雅 昌阖 丹棱 其茶如蒙頂制餅茶法 其散者葉大而黄 味頗甘苦 亦片甲 蟬翼之次也 臨邛數邑茶 有火前 火後 嫩綠 黄芽號 又有火番餅 每餅重四十兩 入西蕃 黨項重之 如中國名山者 其味甘苦

    蜀州晋原 洞口 横源 味江 青城 其横源雀舌 鳥觜 麥顆 蓋取其嫩芽所造 以其芽似之也 又有片甲者 即是早春黄茶 芽葉相抱如片甲也 蟬翼者 其葉嫩薄如蟬翼也 皆散茶之最上也

    雅州百丈 名山二者尤佳 瀘州之茶樹 夷獠常攜瓢窴側 每登樹採摘芽茶 必含于口 待其展 然後置于瓢中 旋塞其竅 此歸 必置于暖處 其味極佳 又有粗者 其味辛而性熟 彼人云 飮之療風 通呼爲瀘茶

    建州方山之露芽及紫笋 片大極硬 須湯浸之 方可碾 治頭痛 江東老人多味之

    鄂州之東山 蒲圻 唐年縣皆産茶 黑色如韭葉 極軟 治頭疼

    長沙之石楠 其樹如棠楠 採其芽謂之茶 湘人以四月摘楊桐葉 搗其汁拌米而蒸 猶蒸糜之類 必啜此茶 乃其風也 尤宜暑月飮之 潭邵之間有渠州 中有茶 而多毒蛇猛獸 鄕人每年采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南平縣狼猱山 茶黄黑色 渝人重之 十月採貢

    容州黄家洞有竹茶 葉如嫩竹 土人作飮 甚甘美(作者按 以上各條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渠江薄片 一斤八十枚

    洪州西山之白露 味美而淸

    袁州之界橋 其名甚著 不若湖州之硏膏 紫筍 烹之有

作者:毛文錫(五代蜀)

晋潘黄门集

  •   潘岳,字安仁,荣阳中牟人。武帝时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出为河阳令,转怀令,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惠帝初,太傅杨骏引为主簿,骏诛除名,选为长安令;寻补著作郎。转散骑侍郎,与石崇等谋诛赵王伦,事觉遇害。有集十卷。

作者:潘岳

狄公案

  • 《狄公斷獄大觀》(《狄公案》)簡介 《狄公斷獄大觀》(《狄公案》)是荷蘭人高羅佩的巨作,撰寫于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全書由十五個中長篇和短篇集(八篇)組成,約一百三十萬宇。《狄公斷獄大觀》只編入中長篇十五個,各篇獨立成章,所謂分則單珠、合則全壁。 高羅佩原名羅伯特﹒漢斯﹒梵﹒古立克(高羅佩是他的中國名字),生于1910午8月,卒于1967年9月。他的大部分光陰是在外交公務中度過的,但他是一位研究領域廣泛、學朮成就卓著的學者,通十四種語言,漢學造詣尤深。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極高的興趣,深入研究過中國古代的文學、藝朮、行政、司法、吏治、刑律以至文物考古、民族心理、人情風俗等。他象中國的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樣喜歡搜集古董、古玩、字畫、圖書、樂器,并具有丰富的鑒賞能力。他甚至對中國的書法和古樂都深有造詣,能寫中國的舊體詩文。《狄公案》是他在研究漢學之余以中國唐代名臣狄仁杰的斷案故事為線索寫成的。 高羅佩十分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古文明嘆賞備至。他認為中國固有的公案傳奇遠比西方流行的偵探推理小說高雅。他撰寫《狄公案》目的之一便是讓西方人和那些沉溺于西方探家小說的中國人知道中國古代大法官的本領──尤其是在邏輯推理能力與犯罪心理學研究的造詣上──決不亞于現代西洋大偵探。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要比隨工業文明而帶來的西方現代文化優越得多。《狄公案》問世后,在西方果然引起了轟動,聲譽極高,英美兩國至今重版不絕,"狄公"(Judge Dee)几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作者:高羅佩

管子

  •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在刘向编定之前,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所以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清戴望所著《管子校正》很有参考价值,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写的《管子集校》把前人研究成果汇集一书,学习、使用都很方便。

作者:管仲

走马春秋

  • 简介暂无

作者:不题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