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与刘伯温有关吗

    相传施耐庵是牡丹花的化身,所以施耐庵一生酷爱牡丹,关于《水浒传》书稿的几番沉浮和牡丹花的几度荣枯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据说施耐庵和明朝的开国军师刘伯温是上下村子人,打穿开裆裤两人就在一起,是屁股沾潭灰的朋友啦。后来上学,两人又在一个塾馆,投的一个师。说起他们的师父,可是个翻过大筋斗、见过世面的人。此人种过田,当过兵,做过官,跑过生意,脚李半个中国,可以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角色。晚年开帐授徒,一次只收四个学生。到施耐庵、刘伯温上学时,他就只收施、刘师兄弟俩。施耐庵和刘伯温都聪慧异常,老师一点就亮,根本不用多费劲。老先生常常捋着胡须得意地说:“想不到临老结大瓜,晚年才教到这样两个得意的学生。”于是精心传授学业,自己打算在施耐庵、刘伯温学成之后,也就关门大吉啦!

    施耐庵较刘伯温年长两岁,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得中。刘伯温精灵些,一步三计,三计难活一计。刘伯温非常尊敬施耐庵这个师兄,施耐庵也很爱护师弟刘伯温,两人感情很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三年过去了。眼看就要满师结业。

    一天,老师向他俩问道:“两位徒儿,你俩学成了干啥?”

    刘伯温说:“治国平天下。”

    “你呢?”

    施耐庵说:“老师,我想想。”

    当晚,施耐庵向老师回话:“遇则治天下,阻则自己受。”

    刘伯温不大理解施耐庵的话,在一旁说:“以大哥的才能,只会一帆风顺的,哪会有什么阻搁呢?”

    老师点点头说:“施耐庵说得对。常言说,一树果子有酸甜,谁能保一根竹竿爬到头呢?”

    转脸又对两个门生说:“明日你俩就结业啦,念师生之谊,你俩各送一朵花给我作个纪念吧!”

    当时正是十月,万物凋零。哪有花儿?这老夫子就是怪,要礼物也与众不同。刘伯温想了又想,就找了一朵迟开的绛红菊花。施耐庵想了想,就随手掐了一枝牡丹枝子。牡丹叶子一落,那黑瘦的枝子,就像枯了一样,哪有什么看像哩!他也不管老师喜爱不喜爱,就凌到荷包里。

    第二天,两人向老师送礼物。刘伯温先呈上菊花。老师收下看看,颜色还可,虽然是迟点开,毕竟开了——刘伯温这人将来发迹迟。没再有多想,又伸手向施耐庵说:“你呢?”

    施耐庵从荷包里拿出牡丹枝子,双手递给老师说:“喏,就是它。”

    老师看不到花,以为老眼昏花,就睁大眼睛瞅,还是看不到花。接到手,放到鼻子上闻闻,才晓得是牡丹枝子。老师不解地问:“施耐庵,你怎么把枝子当花给我呢?”

    施耐庵回答说:“老师,我平生最爱牡丹在,它不畏淫威,则天皇帝一声令下,百花都开,唯有它铁枝傲上,不改本性。现在不是牡丹开花的时候,我只好以枝代花。”

    老师点点头,虽然心里佩服,但觉得毕竟不是好兆头,心想,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但是对施耐庵日后性子硬会吃亏,有点不放心。便对他俩说:“你俩都是我的学生吧?”

    “是啊!”

    施、刘两人嘴里虽这么说,心里也嘀咕着,老师今日怎么颠颠倒倒的呢?岂知老师有他的苦心,他已预见天下大乱即将到来,怕他们师兄弟各保其主斗起来。就说:“将来,你俩不会翻脸不认人,师兄弟干起来吧!”

    刘伯温答得很脆崩,说:“不会。”

    施耐庵慢腾腾地说:“不会。”

    “那好,那好。我还有一句话,望你们记住:同窗谊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携。”

    连讲三遍,施、刘二人点头答应。老师当晚就设宴为他们饯别。次日清晨,施、刘两人拜别老师,刘伯温向东走了,施耐庵向西走了。各奔前程。

    那时,元末农民大起义。施耐庵帮助张士诚起义,做了军师。张士诚没有队伍之前,对施耐庵言必听,计必从,很快地人马增多,队伍扩大,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一支人马。可是张士诚这人贪图享受,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他就选一次美女。施耐庵谏了九次,张士诚都不听。第十次,张士诚还是不听,施耐庵就挂冠而去了。就这,张士诚还是觉司,反而哈哈大笑说:“施耐庵夫子,太愚拙了。”根本不把施耐庵的知放在心上。施耐庵难过地离开了张士诚,就隐居在家里,过着耕种、写书、种牡丹的生涯。

    朱元璋起义了。队伍打到长江,才遇到刘伯温,便拜刘伯温做军师。

    话说这一年,刘伯温带兵从兴化经过。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主公,我有一个故人,家在这里,我想去看看。”

    朱元璋说:“看就看呗,有啥说头。”

    “我想请主公一道去。”

    “是你的故人,又不是我的朋友,我去干啥呢?”

    刘伯温只得进一步说:“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往今来,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经天纬地之才……”

    朱元璋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军师,你干脆一点,挑开说比你咋样?”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得了,得了。你们读书人喜欢绕圈子,搞了半天,你不就是要我——刘备请孔明吗?我去。”

    刘伯温大喜。

    施耐庵在家听说朱元璋的队伍要从这里经过,想起老师临别的话,晓得师弟一定要来,就嘱咐家里人说:

    “无论来什么人找我,就说我出门访友,三年后才得回来。”

    家人点头答应了,施耐庵就躲起来了。

    刘伯温带着朱元璋,骑着大马来到施耐庵家门前。刘伯温跳下马,敲大门,对家人说:“快通报施先生,有老友来访。”

    家人说:“家主出去啦,三天后才能回来。”

    家人把施耐庵嘱咐的“三年”,错听成“三天”。刘伯温就对家人说:

    “施先生回来,你告诉他,故人刘伯温和主公朱元璋来访,三天后再来,望他务必等候。”

    施耐庵听了他们对话,只是干急无法。朱、刘骑着马走了,他没有对家人发脾气,只是想着怎样应付这件事情。

    施耐庵很像他的师父,脾气儿“拙”,他跟张士诚干过,就不愿再帮朱元璋干。“好马不配二鞍”嘛!再说施耐庵这人会看麻衣相,他看到朱元璋额大下巴小,好干绝情的事,就怎么也不愿再出山。无奈有老同学刘伯温这份盛情,他想,怎样才能让刘伯温死了这条心呢?当时施耐庵正在写《封神》,一看书稿,他乐了,说:“让《封神》帮我度过这一关吧!”于是,第四天,东方刚出现鱼肚白,施耐庵把书稿摆在桌上,就悄悄地——连家人也不打个招呼——下乡,跟老农拉呱去了。

    三天后,刘伯温和朱元璋来了,家人把他俩迎进家中,让他俩在书房坐下,说:“我家先生,早晨喜欢逛田埂,你们坐坐,我去找。”

    朱元璋坐下以后,便看到桌子上摆的《封神》书稿,就随手翻着看。朱元璋这人可怪咧,翻着书稿,从后面往前面看。看到书上描写的尽是些云里来,雾里去,土里遁的事,飘飘渺渺,不着边际,心里便有几分不乐,觉得这人太玄乎啦。便对刘伯温说:“施耐庵这人太玄乎了,恐怕没有真才实学,不敢见到们。”

    刘伯温一听,急得满头大汗,陪着小心说:“主公,这人确是有本事,你再看看。”

    朱元璋只得耐着性子,翻到前面,看到哪吒降生,朱元璋来劲了,目不转睛地边看着、边笑着,手还不断比划着。待看到哪吒闹海,朱元璋不觉诵出声来,拍案叫绝。向刘伯温问道:“军师,东海叫他们写得真美哇,真美哇!这东海,可就是淮安城东那个东海?”

    刘伯温忙答道:“就是的。这里人说,‘海向东流,江向北流’。海就是东海,江是长江。”

    朱元璋眼不离书,点头称赞说:

    “施先生,有本事!”

    刘伯温听了,美滋滋的,也由担心到高兴,摘下帽子放在桌子边,耐心地等着。朱元璋还是专地看着《封神》,丝毫不急,看样子是非把施耐庵等到不可。看着,看着,朱元璋看到哪吒与李靖闹僵了,迫父,追父,以致要杀父,他眉头皱了个大疙瘩,把书稿推到一边。心想,施耐庵在唆使人犯上作乱。他不高兴了,试想如果都要照施耐庵的做,子迫父,臣迫君,他姓朱的还能坐江山吗?坐了江山还能长吗?朱元璋伸了个大懒腰说:

    “军师,算了。我们队伍齐整,人手不缺,我不想请他了。”

    刘伯温吃了一惊,呐呐地说:“主公,这……这……”

    “别这那的,我们走吧!”

    刘伯温叫朱元璋搞得没法子。朱元璋起身,他只好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刘伯温忽然说:

    “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拿来。”

    “成。”

    刘伯温回到书房,就提笔在书稿上写了八个大字——

    远遁江湖诗酒自娱

    顺手拿起帽子,谁想帽子底下,竟是一幅丹青。画面上是个河面,一个渔翁,正倚着牡丹丛钓鱼呢。刘伯温看那渔翁怪面熟的,瞅了瞅,想不到竟是自己。刘伯温恍然大悟,收起了画——原来,这是施耐庵用画指点刘伯温。果然,明朝建国后,刘伯温便失踪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所有功臣都没跑掉,唯独不见刘伯温,这全亏了他师兄施耐庵的指点。

    刘伯温戴上了帽子,收起了画,赶上朱元璋。两人走到东海,朱元璋停马看看,觉得一个小小的内湖,叫施耐庵写得如此浩渺,想起刘伯温说施耐庵有经天纬地之才,心里一怔:此不清除,留下是祸根,不杀不得了。遂下决心杀他。

    施耐庵回来后,看到刘伯温的八个字,就打算搬家。他是慢性子人,加上他家园里那株牡丹,长得鲜活美丽,时当五月,正是绿叶肥,蓓蕾壮,花枝招展之际,他舍不得花,又想不出转移的好点子,拖延了时间。

    朱元璋这人心毒手狠,主意定了,就干。他怕刘伯温是施耐庵同学,做人情,暗中放了他。杀施耐庵之事,未让刘伯温去执行,也未让刘伯温知道,暗中派了另一个大臣去执行。其实刘伯温已看出了,回南京后,明朝忙着建国,戍边任务重,刘伯温就把这任务交给苏北地区,十八岁至四十岁的全在内,这一下就把施耐庵拉到兵营里,遣着去戍边。等到大臣下来杀施耐庵时,施耐庵已经开拔走了。

    刘伯温一生是三计难活一计,为啥这次一计一活呢?原来是他老师教的。刘伯温告别老师时,老师又咬着朵嘱咐几句:“施耐庵脾气犟,性子慢,如果敬酒不吃,你就让他吃罚酒吧。”——刘伯温抓施耐庵去戍边,比朱元璋派人杀他早了两天。

    施耐庵被抓去戍边,临行时把书稿捆好,交给妻子说:“如果我走了,牡丹花还开,你就烧稿嫁人。”

    妻子流着眼泪,说“为啥呢?”

    施耐庵说:“花荣人死,花枯人活。”

    施耐庵又说:“牡丹活了,你就守着枯枝牡丹,看着书稿。”

    妻子说:“我记住了。”

    施耐庵走了,妻子就除妆下地,守在家里。

    原先,人们都晓得施家牡丹有名,断不了来看。谁施耐庵一走,花也有灵,看着花谢了,苞子落了,叶子瘦了。人们也不来看了。这时,那带着杀人命令的大臣来抓施耐庵,人们说:“施耐庵出去寻医牡丹花的药去了。”大臣抓不到人,一气之下,吩咐兵丁把牡丹打得七零八落。

    兵丁一走开,施耐庵的妻子把打折的枝子都捡堆在一起,哗哗的泪水洒在枝上。第二年,牡丹还是发了芽,只长几片叶子,花苞再也不见了。逐年瘦小,到第九个看头竟枯了。老婆听施耐庵的话,一直守着枯枝牡丹,看着书稿。

    那时戍边,十年期满放归。去时,施耐庵四十岁,回来时已五十岁了。妻子一见,悲喜交加,说:“你的话还真录验啦!”

    两人高兴得抱头大哭。哭后,妻子把书稿交给他,指着枯枝牡丹说:

    “先生,牡丹也在,书也在,人也在,你还写书吗?”

    施耐庵高兴地说:“花还要开,书还要写。”

    于是,他整治了花圃,扫去败叶死枝。说也怪,第二年春上,竟发来芽来,到五月竟开出花来,万紫千红,满目芳菲,盈盈艳色,花枝俏丽。施耐庵异常高兴,一则牡丹色彩奇异花枝招展,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不畏强暴,忠于主人的高贵品质,令人赞叹。他激动地说:“花如其主,花如其主。”

    当下挥笔写了一首诗:

    牡丹曾是亲手栽,

    十度春风九不开;

    多少繁华零落尽,

    一枝犹待主人来!

    于是,他对着艳丽的花儿,日夜写书,终于又写成了另一部书稿《水浒传》。

猜你喜欢
  • “穷酸”遇到真爱2000年,第一次约会32岁的单身母亲丽莎的时候,乔·约翰逊可是精心准备了一番。他到跳蚤市场淘了一辆又旧又脏的兰德路虎,衣衫褴褛地开着车带丽莎到一家廉价的小面馆,消费了20英镑。出于礼貌,丽莎问是否需要AA制,乔说了一声“谢...
  • 我认识一个叫茜的女孩,容颜娇美,是正宗的佳人。唯一不足之处,是她美貌有余而才智不够——她是初中毕业生。这也赖不得茜,生活给了她美貌,却没有给她足够的智慧。茜深知这一点,似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她挑对象的首要条件不是对方的容貌、家财,而...
  • 要不是因为老唐去世,我们恐怕都把他和他的女儿小唐给淡忘了。世界乱哄哄的,我们的内心也乱哄哄的,那些普通的、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的曾经的“熟人”,很快就会被我们丢在身后,丢在脑后。老唐和小唐父女俩都是我们单位的“职工”。老唐在职时,他的岗位很...
  • 还记得你9岁时在做什么?和小伙伴们满街滚玻璃球,还是玩泥巴?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9岁男孩科里·尼弗斯或许会让你自惭形秽。据《每日邮报》报道,科里凭借在时尚和商业上的敏锐目光,在烘焙业引发一股风暴。他不仅以自己的名义建立“Mr.Cory”饼干公...
  • 坚持住的梦想最有价值辞别原公司时,公司的董事长曾经对我说:“老胡,你离开公司就如同从九层(当时的公司总部在一幢写字楼的九层)到了一层,你要想好啊。”我笑着回答:“到一层好啊,万丈高楼平地起。”辞别之后,我在家里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留...
  • 一个90后对前辈们的“宣战”我过年去我姥姥家拜年,把名片拿出来。“啥?都当上老总了?”她说,“做人啊,要踏实。”她觉得我这个公司和20万投资都是编的,为了掩饰我毕业了还没有找到“正式工作”的尴尬。我读北大的时候,学生是不可以因为创业辍学的,...
  • 你的梦想到底在哪里?作者:顾智恺巴西当代作家保罗·戈埃罗在《炼金术士》里说:“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在生命的那个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晰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可能的。在那个时候,人们...
  • 让太阳为防晒做广告对于路边发放的平面杂志广告,如果你对广告上的信息感兴趣,顶多折好保存起来,方便以后查看。但你见过被人当成宝贝一样、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广告吗?近日,德国拜耳斯道夫公司旗下的全球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妮维雅打造出了一款奇特的平...
  •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大长脸是我表哥,一个典型的天秤男,有一张酷似日本文艺猥琐大叔的长脸和一种慢吞吞与世无争的呆萌气场,而且还有“程序猿”的标签。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得惊人,考英语只能考到满分的三分之一,说汉语也老是舌头打结。不过仔细想想这些年...
  • 放弃糟糕的心理暗示一度不喜欢和家里的长辈一同出门,因为他们过于爱护我,时时刻刻将我小心呵护着,坐公交车也好,外出吃饭也好,总会告知其他陌生人这个孩子身体不好,麻烦行一些方便。每当此时我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别扭,明知大家是好意,还是很难将这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