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物理诊断学》 一、呕血

    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出血量多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则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少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则血液内血红蛋白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故呈咖啡色或黑褐色。

    (一)呕血的病因

    1.食道疾病 如食道炎、食道粘膜撕裂症、食道癌等。

    2.胃及十二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次,见于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及胃粘膜脱垂症等。

    3.肝、胆、胰腺疾病 肝脏疾病中肝硬化所致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为常见、其次见于胰头癌、胆石症等所致的胆道出血。

    4.血液系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症等。

    5.其它 如重症肺性脑病、及溢血、重症尿毒症及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呕血的病因虽多,但主要的三大原因是:(1)消化性溃疡;(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急性胃粘膜出血。

    (二)问诊要点

    首先要排除鼻、咽、喉、口腔出血,经吞咽后再行呕出的假性呕血。

    1.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2.呕血的伴随症状

    (1)呕血前有慢性规律性上腹隐痛、反酸史,出血前有情绪紧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等诱因,多为消化性溃疡病出血。

    (2)呕血前曾服用阿斯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保太松、利血平等药物史,多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3)呕血发生在4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是男性,既往无胃病史,近来有胃痛,食欲不振、消瘦、首先应考虑胃癌出血。

    (4)呕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既往有黄疸或血吸虫病史,常为肝硬化食道静脉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呕血前有发热、黄疸、胆绞痛、呕血后绞痛缓解,多为胆道出血。

    (6)呕血伴有皮肤紫癜及血象改变者,见于血液病。

    (7)休克、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外伤等之后发生呕血,须考虑应激性胃溃疡。

    呕 血血1.病史有胃病或肝硬化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史2.出血前常有症状恶心、上腹部不适咽喉发痒或咳嗽3.出血方式呕出咳出4.血液颜色暗红或棕褐色鲜红5.血液内混合物常混有食物残渣常混有泡法沫及痰6.酸碱反应酸性碱性7.黑粪常有黑粪、呈柏油样便除非咯血咽下,否则不会有黑痰8.出血后痰的情况无血痰咯血后继续有痰中代血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