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小儿头上生软疖者.由风邪冷热之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壅滞经络.蕴结而生.亦如身上生疖无异.但生在头上.始则赤肿而硬.其邪微者.散则自消.其邪甚者.肿赤内搐.溃脓血作痛.以头上皮紧.至熟多不能去脓.根中有恶汁不尽.因而复发.或在根边别生.连续不瘥.常常生脓.故名曰软疖.
如圣膏
治软疖.菜油(一两) 黄蜡(半两) 沥青(一钱) 黄丹(半钱) 羊筒骨内髓(一个)
上一处熬成膏.摊于纸上.贴患处.上用冷铁一片.于疮口上压定.四面针破.如脓出不快.以纸捻榐之.熬药不得犯铜铁器.
又方以青涩柿子连皮薄切焙干.杵为细末.每用时先以温汤洗.捻去其脓.用药少许.入轻粉三分之一拌匀.以薄薄牛皮胶水调成膏.摊熟帛子上贴之.愈.
又方以炒油麻.铫子中取.乘热嚼烂敷之.以生油饼剂子一个.捻薄,留一窍于疖上贴.来日脓自出.便效屡验.
又方以兔毛皮不拘多少.烧灰研细.入腻粉少许.生油调涂.
又方用枳壳去穣.周遭用糊合于疮上.去脓生肌即愈.极效.治头皮虚肿.如蒸饼裹水之状. 以口嚼麦面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