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三、HLA其他临床意义

    1.HLA与输血的关系 多次输血后可使受体产生抗HLA抗体,白细胞膜受到破坏,释放内源性热原质,引起发热反应和白细胞下降。有建议输血小板进行治疗时,最好测定HLA-A、B抗原,防止由于患者产生针对血小板膜HLA抗原的抗体,避免血小板被破环所造成的“无反应(refractory)”现象。

    2.HLA与母关系 反复流产、胎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粒细胞减少症、早产、畸胎、子痫前期等可能与母胎的HLA系统兼容有关。

    3.与老年医学关系 HLA-A1、A8、D3连锁组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相关。HLA-A8也与T细胞功能衰退和老年妇女的存活率下降有关。

    4.法医 应用HLA分型技术,排除父子关系或证实生父可靠性可达95%以上。上海市中心血站运用HLA和红细胞血型已开始办理“滴血液”的业务。HLA和DNA水平的分型使法医从单根头发,极少的细胞或精子判定出个体的组织抗原型别。

    目前肾、肝、心脏移植的1年存活率已分别达到90-100%、70-75%和80-90%;其中5年存活率已分别达到80-90%、60-65%和50-60%。在防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抗T细胞球蛋白(ATG)、OKT3单克隆抗体等在防治急性排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CsA目前趋向于采用低剂量长期应有和的方法,既发挥其防治排异的作用,又可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FK-506是一种1986年研制成功的免疫抑制药,是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T细胞功能,IL-2和IFN-γ的产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肝移植、肾移植病人中均取得很好疗效,病人与器官存活率稍高于应用CsA的患者,但其副作用明显小于CsA,病人无多毛症,肾毒性和致高血压作用也较轻。

    (金伯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