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免疫学》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在补体激活过程中,两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不同的片段或片段的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如C42,C423,C5b,C567,虽亦可原始的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但仍以移动为主,在激活过程中,补体成分和(或)其裂解产物组成更大的复合物,同时又都在扩大其激活效应,这一过程可形象地比喻为“滚雪球”。

    两条途径的不同之处参见表3-4及图3-6。

    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图3-6 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表3-4 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不同点

    比较项目经典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抗原与抗体(IgM、IgG3、IgG1、IgG2)形成的复合物细胞脂多糖、凝聚的IgG、IgA等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等所需离子Ca2+,Mg2+Mg2+C3转化酶C42(C4b2b)C3bBbC5转化酶C423(C4b2b3b)C3bBb3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体免疫的效应阶段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