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真传》 衄血

    作者: 高秉钧

    血从鼻出,谓之衄。衄之出也,由阳明经脉之气,不循胃络而横通周遍,致悍热之气伤其荣血,遂迫血妄行而为衄。若伤寒阳热过盛,络脉寒凝。荣卫不调,身发热者,得衄则阴阳和而热气平,其病可愈,故俗称鼻衄为红汗也。其有不病伤寒,时出衄者,乃阳明热气有余,不循经下行,反上逆而伤其络脉之所致也;衄出,则阳明亢热之气亦平,故不药亦愈,此衄至轻者也。又有阳明经脉虚寒,其人秉质素弱,内则耗其精血,外则劳其形体,衄大出不止,用凉血滋阴药,其衄反甚者,乃阳明阳气失职,必用人参、附子,补气以摄血,助阳以救阴,其血方止,此衄之至重者也。欲辨衄之重轻,须察衄之冷热。衄出觉热者,乃阳明络脉之血,轻者也,治宜凉血滋阴;衄出觉冷者,乃阳明经脉之血,重者也,治当温经助阳。夫衄血之病,虽属平常,若出而不止,阴阳离脱,亦有死者。临病施治,常须识此,不可忽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吴师机
  • 作者:
  • 作者:
    汪绮石
  • 作者:
    薛己
  • 作者:
    薛己
  •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作者:
    张介宾
  • 作者:
    张介宾
  •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作者:
    林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