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人或八九日,身(身原本作“鼻”,据文义改。)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四原本作“曰”,据文义改。)肢厥逆(逆原本作“立”,据文义改。),人虽昏沉,其口气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病人或八九日,身(身原本作“鼻”,据文义改。)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四原本作“曰”,据文义改。)肢厥逆(逆原本作“立”,据文义改。),人虽昏沉,其口气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