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灯续焰》 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作者: 潘楫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性空疏,中之于表,浮缓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续命汤,轻则仲景桂枝汤加减用之。)急强而实,略无柔和,邪气太甚,正气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带有物象,非浮缓比,此则中痰之如中风者。(宜二陈汤、防风、竹沥、生姜之类。甚则探吐。)若沉而迟,则不在表而在里,亦非中风,名曰中风,七情之所为也。(宜和剂四七汤、易简星香汤、苏合香丸之类。)尸厥亦类中风,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脉沉滑者,沉为里,滑为邪。邪入于里,与血气相并。

    邪入正虚,搏入脏腑。入脏则邪干神舍,气陷从阴,故身冷。脏不受邪,仅入于腑,气出从阳,故身温。即《金匮要略》所谓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者是也。(宜苏合香丸、仲景备急丸、本事胜金丸、千金返魂汤之类,并万氏灸百会法。)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