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声以候元气之浓薄,即以审病苦之所在,所以古人有隔垣之治也。声重者,伤风;声壮者,实热;声悲者,藏燥;声焦者,恐怖欲生风候;重浊者,肠胃有积;沉静者,疳积无疑;但哭无啼者惊;多啼不哭者痛;声轻频者风痫;声缓无气者吐泻;声嘶者,咳嗽喉痛;声促急者,喘迫上气;声迟缓者,泄泻肠鸣。诸如此类,皆可听而知之者也。(《证治合参》)
看小儿法,以听声为先,察色为次。凡声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涩者病散;而无出声者不寿;忽然大声而无病者,须细看其身,恐有疮毒;泣不出声者死;泣而无泪者死。(张景岳)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声以候元气之浓薄,即以审病苦之所在,所以古人有隔垣之治也。声重者,伤风;声壮者,实热;声悲者,藏燥;声焦者,恐怖欲生风候;重浊者,肠胃有积;沉静者,疳积无疑;但哭无啼者惊;多啼不哭者痛;声轻频者风痫;声缓无气者吐泻;声嘶者,咳嗽喉痛;声促急者,喘迫上气;声迟缓者,泄泻肠鸣。诸如此类,皆可听而知之者也。(《证治合参》)
看小儿法,以听声为先,察色为次。凡声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涩者病散;而无出声者不寿;忽然大声而无病者,须细看其身,恐有疮毒;泣不出声者死;泣而无泪者死。(张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