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疝

    作者: 王肯堂

    〔曾〕按《内经》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证。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盖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伤,荣卫不调,二气虚弱,风冷入腹而成。故《脉经》云∶急者,紧也,紧则为寒,为实,为痛,血为寒泣(音涩)则为瘕,气为寒聚则为疝,皆因本脏气虚,外感于寒湿,内伤于生冷,遂使脐腹绞刺激搏而痛,无有定处,仓卒之际不堪忍者,谓之疝也。并宜先用五苓散沸汤调服和解,轻则但以白芍药汤、乌梅散、钓藤膏为治,重者金茱丸、散气丸,未有不愈也。〔仁斋〕疝者,阴核气结肿大而钓痛也,多因小儿啼怒不止,动阴气,故阴气下系,结聚不散而得之,或胎妇啼泣过伤,令儿生下,小肠气闭,亦变此证,惟是阴气不得流行,加以风冷入焉,白水聚焉,故水气上乘于肺,先喘急而后疝痛,其状有如李者,亦有稀软者,亦有并肾肿大者,亦有大硬者,脐下痛楚,皆不能忍,用药行心气逐肾邪、利其大小二便,更无补法。〔薛〕小儿阴肿疝气者,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或风邪所伤,血气相搏,或啼叫气逆,水道不行,或禀父肝经虚热,或妊娠肝气郁结,或乳母怒动肝火而致者。若儿肝经热,用栀子清肝散。儿啼躁怒,用匀气散。乳母恚怒,用柴胡清肝散。肝火气逆,用加味逍遥散。小腹作痛,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久坐冷地,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栀、车前子。不时寒热者,加味小柴胡汤。经云∶肝气热则茎痿,宗筋弛纵,肾茎肿胀,或出白液痒痛,或里急筋缩,挺纵不收,或精随便下者,此名筋疝,俱属肝火,不系于肾,宜详治之。

    茱萸内消丸

    治小儿阴,偏大上攻,脐腹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

    川楝子(炒,一两半)大腹皮五味子海藻(洗)玄胡索(各一两二钱半)桔梗青皮山茱萸(去核,各一两)木香(七钱半)香(炒)桂心川乌头(炮,去皮脐)吴茱萸桃仁(麸炒,另研)食茱萸(各五钱)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当归散

    治小儿疝。

    牵牛(微炒,取仁)辣桂(各半两)当归大黄(各二钱半)全蝎(一钱半)桃仁(汤泡,去皮尖,二钱半)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钟,入蜜半匙,煎至五分,食前服。以利为度。

    川楝丸

    治小儿疝,小腹痛引腰脊,挛曲身不能直。

    木香槟榔三棱蓬莪术(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川楝肉芫花(米醋浸,炒。各半两)辣桂牵牛(生,取仁。各三钱)巴豆(不去油,一钱)上为细末,飞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用生姜汤送下。

    五苓散

    (方见惊搐)〔曾〕

    白芍药汤

    治冷疝腹痛,及误汗误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一两半)泽泻(去粗皮,七钱半)甘草(二钱,炙)薄桂(去粗皮,一钱半)上件,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或加钓藤亦好。

    乌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等疾。

    乌梅(去核)玄胡索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钱)乳香没药钓藤(各二钱半)上件,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金铃散

    治疝气腹痛,投诸药后,愈而复作,宜服。

    金铃子肉(六钱)三棱(炮,锉)莪术(醋煮,锉)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钱半)赤茯苓(去皮)香(各半两)南木香(二钱)甘草(炙,四钱)槟榔枳壳(去瓤,麸炒黄)钓藤(和钩。各三钱)上,除槟榔、木香、不过火,余锉焙,仍同槟榔、木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仍用炒香煎无灰酒,空心,调服。不饮酒者,煎炒香汤调下。

    钓藤膏

    (方见夜啼)

    金茱丸

    治冷疝气痛及肤囊浮肿。

    金铃子肉(一两)家园茱萸(半两)上研末,酒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温盐汤下。温酒亦可。儿小者丸粟粒大,丸数、下法、同前。

    散气丸

    理诸疝气小便利或不通,脐下作痛、不可忍者。

    海藻(汤浸洗七次,焙干)泽泻(去粗皮)香(炒)车前子(焙)萝卜子(瓦上、慢火干焙)川楝肉(用斑蝥九枚去翅足,同炒、少时,去斑蝥)大腹皮(净洗,焙干。各一两)上,锉焙为末,酒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南木香煎酒,空心下,或防风、牡丹皮、煎酒下,不能饮者,于木香汤、防风、丹皮汤中,各少入酒,并空心投,亦可。再,用盐炒香煎汤尤妙。

    〔汤〕

    治小肠疝气家传妙方

    芫花(醋浸,炒)木香槟榔三棱(各半两)茯苓青皮全蝎桂枝附子砂(各二钱半)上为末,将砂浸,澄去土,顿在汤瓶上,候成膏子,和糖醋打面糊为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未效,再服。

    匀气散

    主调补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气滞不和。

    桔梗(二两,锉,炒)陈皮(去白,一两)缩砂仁香(各半两)白姜(二钱半,炮)粉草(四钱炙)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空心,沸汤调服。冷疝腹痛,烧盐汤调下。

    木香饮

    治小儿小肠气痛。

    川楝肉(十个,用巴豆七粒,同炒令黄色,去巴豆不用,入香半两)玄胡索(半两)南木香(二钱)使君子(五枚,去壳)上,为极细末。用米饮,食前调服。

    栀子清肝散柴胡清肝散

    (二方并见发热)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不利,下部生疮,两拗肿痛,或腹中作痛,小便涩滞等证。

    龙胆草(酒拌,炒黄)泽泻车前子(炒)木通生地黄(酒拌)当归(酒拌)山栀黄芩(炒)甘草(各三分)上,水煎,食前服。

    四苓散即五苓去桂

    小柴胡汤

    (方见发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