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挟热,泄泻不止,加木香、煨大黄。
赤芍药当归甘草大黄(各等分)锉碎。三岁小儿用二钱,水六分,薄荷二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大黄朴硝汤
治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
川大黄(蒸)甘草(生)朴硝(各一两)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入蜜少许,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柴胡饮子
治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大便秘,乳母多服。
柴胡人参芍药当归黄芩大黄甘草(炙。各半两)咀。随大小加减,姜煎。
五和汤
主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
当归(酒洗)赤茯苓(去皮。各半两)甘草(炙)大黄枳壳(水浸润,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各七钱半)上件咀。每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宽热饮
主伏热在里,风壅满,气促昏闷,或脾胃停滞日久,饮食减少,面黄脉实,发热无时,并宜服之。
枳壳(去穣,一两,锉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壳膜心,同炒枳,壳见微黄色,去巴豆)大黄(一两)粉草(七钱半)玄明粉(二钱半)上,前三味锉焙为末,临入玄明粉,乳钵内同前药末杵匀。无时,调服半钱至一钱,儿小者抄一字,并用姜蜜汤或薄荷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不美饮食,大小便秘涩,五脏实热,或下鲜血,疮疖热证。
黄连黄芩大黄(煨。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滚汤下。量大小加减服。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挟热,泄泻不止,加木香、煨大黄。
赤芍药当归甘草大黄(各等分)锉碎。三岁小儿用二钱,水六分,薄荷二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大黄朴硝汤
治小儿惊热涎风,前后不通。
川大黄(蒸)甘草(生)朴硝(各一两)上锉碎。每服二钱,水半盏,入蜜少许,煎至三分,不拘时服。
柴胡饮子
治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大便秘,乳母多服。
柴胡人参芍药当归黄芩大黄甘草(炙。各半两)咀。随大小加减,姜煎。
五和汤
主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
当归(酒洗)赤茯苓(去皮。各半两)甘草(炙)大黄枳壳(水浸润,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各七钱半)上件咀。每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宽热饮
主伏热在里,风壅满,气促昏闷,或脾胃停滞日久,饮食减少,面黄脉实,发热无时,并宜服之。
枳壳(去穣,一两,锉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壳膜心,同炒枳,壳见微黄色,去巴豆)大黄(一两)粉草(七钱半)玄明粉(二钱半)上,前三味锉焙为末,临入玄明粉,乳钵内同前药末杵匀。无时,调服半钱至一钱,儿小者抄一字,并用姜蜜汤或薄荷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不美饮食,大小便秘涩,五脏实热,或下鲜血,疮疖热证。
黄连黄芩大黄(煨。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滚汤下。量大小加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