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陈实功曰∶茧唇,乃因过飧煎炒炙 ,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此阳明胃经之证。初起结如豆粒,渐大如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证。(《正宗》)
窦汉卿曰∶此证生于嘴唇。经云∶脾气通于口。又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荣在唇。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如蚕茧,故命名曰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浓,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受脾经,或食醇酒浓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此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若久不愈,急用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烫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也。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宜四物逍遥散主之。
茧唇(图缺)
不拘金银打成烙铁,每用艾火燃烧通红,乘热烫患上。再燃再烫,一日止可五六次。恐伤元气,须要择上吉日,不犯尻神。烫毕用药搓之,庶不再生矣。
冯鲁瞻曰∶惊证后齿击狂逆,唇白肿甚,亦名茧唇。(《锦囊》)
汪省之曰∶茧唇初起,已成无内证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壮,蟾酥饼盖,日久渐消。内证作渴者,早服加减八味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俱为不治也。(《理例》)
奎光曰∶茧唇痈属阳明胃经,痰火流注于唇而成。结如豆大,若蚕茧然。突起坚硬,甚者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