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多因坠胎损及胞脉或瘀血残留所致。症见小产后阴道流血不止,如兼见食少纳呆,脘腹饱闷,为脾虚,治宜调补胃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熟地;如兼见痞满,小腹下坠,为胃气下陷,宜补中益气汤升提之;因瘀血残留所致者,兼见下血色暗有块,治可参见崩漏,恶露不绝条,但应注意有否胎盘残留,如属残留,可按胞衣不下处理,或结合手术治疗。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多因坠胎损及胞脉或瘀血残留所致。症见小产后阴道流血不止,如兼见食少纳呆,脘腹饱闷,为脾虚,治宜调补胃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熟地;如兼见痞满,小腹下坠,为胃气下陷,宜补中益气汤升提之;因瘀血残留所致者,兼见下血色暗有块,治可参见崩漏,恶露不绝条,但应注意有否胎盘残留,如属残留,可按胞衣不下处理,或结合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