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查古籍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病名。嗜食甘味,肠虫侵蚀府脏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疳(匿^虫)候》:“人有嗜甘味多,而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府藏,此犹是(匿^虫)也”。“但虫因甘而动,故名之为疳也。其初患之状,手足烦疼,腰脊无力,夜卧烦躁,昏昏喜忘,嘿嘿眼涩,夜梦颠倒,饮食无味,面失颜色,喜睡,起即头眩体重,股胫酸疼。”可因虫蚀部位不同,症状各异。上食五脏,则心内懊憹。出食咽喉及齿龂,皆生疮,出黑血,齿色紫黑。下食肠胃,则下利黑血。出食肛门,则生疮烂开。胃气逆,则变呕哕。急者数日便死。缓者,正沉嘿,支节疼重,食饮减少,面无颜色,至数年,上食口齿生疮,下至肛门伤烂乃死。《太平圣惠方》卷六十:“疳(匿^虫),令人下部痒,腰脊挛急也。”治宜燥湿杀虫,用苦参汤等方。或谓疳(匿^虫)即疳湿,一说指鼻疳,《婴童百问》将疳(匿^虫)作为是肺疳的又名。参见湿(匿^虫)、鼻疳、肺疳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