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肛门内痒之证。《诸病源候论》卷十七:“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记有“朐养(痒)”一病,所论“痔者其直((月直))旁有小空(孔),空兑兑然出,时从其空出有白虫。”朐养即谷道痒,为蛲虫引起之肛门内、外作痒之证。证见肛门内外作痒,尤以夜间为甚,若兼见痔漏或继发感染者,可现诸种证候。多发于儿童。治宜杀虫止痒,或兼清化湿热之剂。内服可选芦荟丸,并用百部或其他杀虫之剂煎汤保留灌肠等。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证名。肛门内痒之证。《诸病源候论》卷十七:“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记有“朐养(痒)”一病,所论“痔者其直((月直))旁有小空(孔),空兑兑然出,时从其空出有白虫。”朐养即谷道痒,为蛲虫引起之肛门内、外作痒之证。证见肛门内外作痒,尤以夜间为甚,若兼见痔漏或继发感染者,可现诸种证候。多发于儿童。治宜杀虫止痒,或兼清化湿热之剂。内服可选芦荟丸,并用百部或其他杀虫之剂煎汤保留灌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