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就世界范围而言,胃癌仍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胃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地区差别、我国西北各省及东南沿海一带,属胃癌高发区。欧美某些国家,甚至包括日本,近年来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多发生于社会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环境因素甚为重要。环境因素中,直至最近2a~3a前,多数认为系饮食因素所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食物保鲜条件较好,可能明显减少胃内亚硝基化合物类的形成及其它有害物质(如高盐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胃癌发病率。

    另一方面,慢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两者无论在流行病学、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模式过程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赞同。自从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研究表明,Hp可致急性胃炎,感染一旦成立,常持续存在。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Hp感染率常在80%以上。流行病学同样证明,Hp感染特别高发于经济低水平地区。很多资料表明,Hp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事实,人们不禁要问:Hp感染是否亦与胃癌有关?

    Forman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p抗体,对我国部分农村进行大规模的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普通人群中Hp感染为28%~96%,通过计算,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的相关率为40%(P=0.02),而在其他肿瘤中则无此相关性。在美国,Correa同样采用ELISA检测Hp抗体,调查胃癌高发区及低发区人群的Hp检出率,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认为社会经济条件同样影响胃癌发病率及Hp感染率。Parsonnet等观察109例胃窦、体腺癌,测定其Hp抗体检出率为84%,而在相配对的186例对照组中,其Hp检出率仅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