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评改门人吴玉纯稿)
伤寒下利为病深,温邪下利为病浅。盖伤寒寒伤于外,利则外者陷里,有结胸痞硬之变。温邪热蒸于内,不得外解,必从下泄,泄则热有出路,而不能为大患。特是泄利之中,有但热者,有热而挟湿者,有热而挟积者,有热结而水旁流者,苟非辨之于先,何以死机立断。大抵泄之由于热者,必溏薄鲜黄,肛门灼热,直注难忍,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泄之由于湿陷者,则必混浊如黑豆之汁,如酱之色,迥不若热之出黄如糜也。其气不化积者,则频转矢气,或腹胀作痛,或欲解不爽,不似热泄之暴下如注,湿泄之肠鸣贲响也。至热结旁流而泄者,则纯利稀水,并无粪杂,或兼热炽,或兼拒按,更不似热之稠黄,湿之粘腻,更不似气不化积之欲解不畅也。其病之主于脏腑奈何。曰、热泄属肺,肺热遗于大肠也。
湿热属脾,脾湿下溜也。气不化积,热结旁流者,皆属肠胃,肠胃之燥粪郁塞,而邪热胶固也。若夫邪入少阴而自利清水,色纯青,咽干口燥,胸满心烦,咳呕不眠诸症,义蕴精深,尚有未易缕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