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类本草》 杜若

    作者: 唐慎微

    (杜若_图缺)

    味辛,微温,无毒。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气。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衡,一名杜莲,一名白连,一名白芩,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叶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覆根,殆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词》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衡,今复别有杜衡,不相似。唐本注云∶杜若,苗似廉姜,生阴地,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所注旋覆根,即真杜若也。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硖州、岭南者甚好。范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大善。

    图经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谨按此草一名杜衡,而中品自有杜衡条。杜衡,《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然古人多相杂引用。《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又《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也。古方或用,而今人罕使,故亦少有识之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采得后,刀刮上黄赤皮了,细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尔雅一曰杜若,土卤,香草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
  • 作者:
    张锡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