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类本草》 黍米

    作者: 唐慎微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陶隐居云∶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又有 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不宜人,言发宿病。唐本注云∶黍有数种,已备注前条,今此通论丹黑黍米尔,亦不即稷也,其释后条。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黍米,性寒。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粮。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KT ,止痛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 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

    食疗云∶合葵菜食之,成痼疾。于黍米中藏干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虫。千金方∶治人、六畜天行时气病,豌豆疮方∶浓煮黍穣汁洗之。一茎是穣则不瘥。疮若黑者,杵蒜封之。亦可煮干芸苔洗之。又方∶小儿鹅口,不能饮乳。以黍米汁敷之。又方∶妊娠尿血,黍穣茎烧灰,酒服方寸匕。肘后方∶食苦瓠中毒。煮黍穣汁解之,饮数升止。又方∶治汤火所灼未成疮。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鸡子白敷之。经验方∶治四十年心痛不瘥。黍米淘汁,温服,随多少。孙真人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主益气。又方∶黍宜脉,不可久食之成痫。食医心镜∶益气安中,补不足,宜脉,不可久食,多热令人烦闷。白黍饭食之。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