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重订广温热论》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

    作者: 何廉臣

    温热,伏气病也,通称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发,所谓新邪引动伏邪也。因风邪引动而发者,曰风温,或曰风火。因寒邪引动而发者,曰冷温,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动而发者,曰暑温,或曰暑热。因湿邪引动而发者,曰湿温,或曰湿遏热伏。若兼秽毒者,曰温毒;其症有二∶一为风温时毒,一为湿温时毒。此以兼症别其病名也。其发于春者,曰春温,或曰春时晚发。发于夏者,曰夏温,或曰热病。发于秋者,曰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冬者,曰冬温,或曰伏暑、冬发。此以时令别其病名也。其病萌于春,盛于夏,极于秋,衰于冬,间亦有盛发于春冬者,然总以盛发于夏秋为多。

    何则?春冬空气清洁,轻气多而炭气少,故其为病亦清邪多而浊邪少。除新感症外,即有因伏邪而病,纯热无寒者,但为温病而已;兼寒者,但为冷温而已;兼风者,但为风温而已。虽间有时行温毒,然亦以风毒居多,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每被日光吸引而蒸发,发于首夏者曰霉雨蒸,发于仲秋者曰桂花蒸;其为病也,皆水土秽气杂合而成,人但以暑湿赅其病之本,贪凉饮冷赅其病之标。而不知夏秋水土郁蒸,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化生霉菌,故谓之湿温,亦谓之湿热,西医谓之霉毒瓦斯;害人最广,变症最繁,较之风温、冷温、暑温、三症,尤多而难治。

    英医合信氏云∶空气干热不伤人,惟湿热最伤人,因低洼地土,或蕴有死水之潜热,或积有腐烂之草木(此即水土秽气化生霉菌之原因),后得六十度热表之日光,接连晒之,其霉毒瓦斯乃勃发。故在东南热地,夏秋之交,其毒尤甚,可见湿温、湿热为有形粘腻之邪,西医不为无见。呜呼!人在气交之中,一身生气,终日与秽气相争战,实则与微生物相争战,不知不觉中伏许多危险之机,可不惊且惧哉!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作者:
  • 作者:
    孙一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