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程杏轩医案》 许妪伤寒疑难证治

    作者: 程杏轩

    许妪冬月病伤寒,寒热头痛,医投疏表和解不应,渐致昏谵口渴,更进芩连清之亦不应。便秘经旬,用大黄亦不下。予初望其面赤烦躁,意属阳证,及切脉细涩,又疑阳证阴脉,思维未决,因问其汗自病起,至今未出,扪之肤 而枯,予曰是矣。且不立方,姑先与药一剂,有验再商。幸彼农家不谙药性,与药即服。次日往视,面红稍退,烦躁略平,肤腠微润。予曰生矣。疏方付之,乃大青龙汤也。又服一剂,更见起色,转为调理而安。渠族人佩之兄与予善,亦知医理。问曰∶君治此病,殆有神助,不然如斯重候,何药之奇效之速也。予曰仲圣云,太阳病不罢,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但坐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何以知之?脉涩故也。子能参悟此篇,自知此病之治法矣。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