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九牯牛(图缺),味辛、苦,性寒。走肝经,筋骨疼,通经络,破血,散瘰结核,攻痈疽红肿。痈疽生于二肩,或在脊骨第七、八、九节上,或 在肩井穴上,加苦连翘服之,有脓者出头,无脓者消散。
──丛本卷下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小九牯牛(图缺),味辛、苦,性寒。走肝经,筋骨疼,通经络,破血,散瘰结核,攻痈疽红肿。痈疽生于二肩,或在脊骨第七、八、九节上,或 在肩井穴上,加苦连翘服之,有脓者出头,无脓者消散。
──丛本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