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古今医统大全》 病机

    作者: 徐春甫

    《肉经》曰∶夏至后病热为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又曰∶因于暑汗,烦喘,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难经》云∶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肝为躁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

    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伤、有感冒三者。轻重之分∶咳嗽而发寒热,汗出不止,为元气内虚,肺气不固,暑邪直入,内乘金土,名曰中暑。东垣谓避暑热于深堂大厦之中,得之为中暑。

    身热头疼,烦躁不宁,或身如针刺为伤暑。腹痛水泻或恶心有痰为冒暑。有伤暑,邪舍于荣卫,至秋凉后遇风寒,闭固不出,发而为疟。有伤暑而即病者,则以暑剂。虽为霍乱吐泻之证作,亦只治暑为本,以人参、白虎、六和等汤之类是也。

    陈无择云∶暑热自病归心,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运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 ,入肾则消渴。虽有五脏之殊,大抵审虚实加减补益,兼以清解二法,为治则同也。

    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

    洁古老云∶静而得之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肢节疼痛而烦,肌肤大热而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顺散主之。动而得之为中热,则是农夫行人于日中劳役太过而得之者,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或大泻,无力以动者是也,以白虎汤主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