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均为外耳道皮肤的炎症性病变。外耳道疖为局限性、化脓性;外耳道炎为弥漫性,多由挖耳后皮肤损伤,细菌乘机侵入引起,也可因异物、中耳炎脓液、游泳时进水等诱发。发作时耳内跳痛,张口、咀嚼和打哈欠时疼痛加剧,拉耳廓或压耳屏有明显疼痛。听力影响不大,是与急性中耳炎的区别之点。严重时伴有耳下淋巴结肿痛及发热。外耳道疖常长在外耳道口,呈局限性隆起,脓肿形成后顶部变软,脓熟后可自行溃破,流出少量稠厚脓液,常带有血丝,此时疼痛很快明显缓解。外耳道炎时整个外耳道皮肤红肿,少量脓性分泌物,急性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亦有起病即为慢性表现,如外耳道不适、微痛、微痒、少量黄色分泌物或皮屑等。
急性发作时服用抗生素,局部热敷,也可作红外线、超短波或微波等理疗。疖熟而不能自溃时,应在严格消毒后切开排脓。脓溃后注意清洁耳道,揩净脓液。外耳道炎除清洁外耳道外,要注意保持干燥,尤其慢性者,使用硼酸制剂,适当加入抗生素及激素滴耳。对外耳道疖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要注意有无糖尿病。本病的预防要点在于改掉挖耳等不良习惯,尤其不可用不洁器具挖耳,不要到污水中游泳,教育儿童不可将异物塞入耳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