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查古籍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一名诃子.涩肠敛肺、泻气.
苦温以泄气消痰.(海鱼放涎凝滑、船不能行、投诃子汤、寻化为水、化痰可知.)酸涩以敛肺收脱.除胀满.下食积.利咽喉.通津液.开音止渴.治冷气腹胀.膈气呕逆.痰嗽喘急.泻痢脱肛.肠风崩带.(同乌梅、倍子则收敛、同陈皮、浓朴则下气、得人参治肺虚寒嗽、得陈皮、砂仁治冷气腹胀、佐白术、莲子治虚寒久泻、佐樗皮治肠 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续断、杜仲治虚寒带下.)嗽痢初起者勿服.虽酸涩.却又泄气.气虚者亦忌.性温.若肺有实热.泻痢因湿热.气喘因火冲者.法咸禁之.(丹溪以为降火、殊为不然、东垣以为嗽药中不可用、亦属偏见.)从番舶来.岭南亦有.六棱黑色、肉浓者良.酒蒸一伏时.去核焙.生用清金行气.熟用温胃固肠.核、止咳及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