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总论

    作者: 朱梓

    夫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

    重谷焦满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胃中伏伏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

    五不胃病者。腹胀。胃管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厥气客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肉坚大者胃浓。肉么者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果累标坚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饮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咽者。咽物之门户也。膈者。上焦胸中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交。又云。

    得大在上下也当上谷入盖胃是为气益其血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