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伤寒吐血(附论)

    作者: 朱梓

    夫伤寒吐血者。热在阳经。邪盛于表。应汗不汗。热毒入深。结于五脏。遂成瘀热。熏于上焦。热随气行。并入胃中。胃得血则满闷气逆。故吐血也。

    歌曰。皆因邪热中三阳。当汗医家失料量。热毒入深留五脏。故成吐血可惊惶。

    言当汗失汗也。返故热毒入深。故吐血也。瘀血盛者。抵当丸。轻者。桃仁承气汤。兼服犀角地黄汤。证治论。三黄泻心汤。柏皮地血散。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犀角地黄汤。吐血。

    诸阳受热邪。不发表。咎在医家。因而热毒流于脏地。三黄汤主之。凡诸阳受热。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热毒入脏。积瘀于内。遂成吐血。盖伤寒失汗。则邪热化为恶血。

    蕴毒不除。亦能蒸腐其血。凡眼闭目红。神昏语短。心忪痛闷。眩冒迷忘。漱水燥烦。呕吐喘促。惊狂谵语。鼻衄吐血。脊冷足寒。骨热肤开。四肢厥逆。多汗。顽痰。胸胁少腹满急。

    大便黑而微利。小便多而不禁。此等皆瘀血证也。男女切有此血脉。妇人伤寒尤多见之。以其得病于经水来去之期。或受病中间。经水适至耳。血之为痛。大抵夜重日轻。或昼明而暮谵语。血属阴。从其类也。前证不必悉具。但见三分晓。便作血证主张。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桃仁承气。三黄汤。凡酌量轻重。用于血结。其抵当汤丸主之。以川芎为佐。尽大便黑物。则佳。虽然。伤寒咯血。尤难救疗。况吐血乎。凡吐血。皆非美恙。初病犹可用攻。

    有陆续而来。或经散时而复吐者。断不可救药也。方药详见解题。通用萝卜汁一小盏。入新汲水。煎茅花主之。血热者。黄连阿胶汤。证治论。用地血散。柏皮汤。三黄泻心汤。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此有两证。一阳毒。一少阴。

    伏龙肝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吐血。心烦不食。

    伏龙肝(三两)生干地黄(一两)柏叶(一两)阿胶(一两捣炒令黄燥)黄芩(一两)黄连(一两去须)甘草(两半炙微赤锉)茜根(一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蒲黄散

    (又名蒲黄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瘟病时气疫毒。及饮酒伤中。吐血不

    止。面黄干呕。

    蒲黄栝蒌(一作桔梗)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桑寄生(各三两)葛根(三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一方无栝蒌。

    治伤寒吐血不止

    (出圣惠方)伏龙肝甘草(炙微赤锉)茜根生干地黄阿胶(捣碎炒令黄燥)黄芩(以上各一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子芩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吐血。心神烦闷。

    子芩(三分)栀子仁(五钱)远志(一分去心)桂心(五钱)黄连(五分去须)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一名黄连散出圣惠方)黄连(一两去须)荷叶(一两)艾叶(三分微炒)柏叶(三分)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渣。入生地黄汁半合。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温服。圣济方。用黄连一两半。艾叶五钱。名黄连汤。

    当归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吐血。目眩烦闷。

    当归赤芍药黄芩伏龙肝阿胶(捣碎炒黄燥各一两)干姜(五钱)上为散。

    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生干地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热。及余毒不退。吐血一二升不止。

    生干地黄(一两)黄柏(三分锉)黄芩(一两)吴蓝(一两)黄连(三分去须)伏龙肝(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治伤寒心热不止方

    伏龙肝(一合)红蓝花(一合)乱发灰(五钱)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入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茅根饮子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肺热。因嗽吐血。或吐血。宜服。

    茅根(三两)犀角屑(一两)黄芩(一两)桑根白皮(二两)竹茹(一两)刺蓟(两半)紫菀(二两洗去苗)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入生地黄汁一合。

    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分温三服。

    刺蓟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烦热。吐血不止。

    刺蓟(一两)赤芍药(两半)茅根(二两)麦门冬(去心三两焙)犀角屑(两半)甘草(五钱生用)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入藕汁生地黄汁各五钱。

    更煎

    柏叶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吐血不止。

    青柏叶(一两)生干地黄(一两)阿胶(一分捣碎炒令黄燥)上为散。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别搅马通汁一合相和。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分温三服。

    治伤寒壅极吐血。百治不瘥方。

    (出圣惠方)生地黄汁(一中盏)川大黄(一分锉微炒)上为散。先煎地黄汁三五沸。内大黄末。

    调令均。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汤

    (出圣济总录)荠吴蓝甘草(炙锉)黄芩(去黑心)茅根生干地黄(焙干各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入豉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地黄汤治伤寒热病。当发汗而不发。内有余热。鼻衄吐血不止。面黄。大便黑。

    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大盛。以此解之。

    生干地黄(焙)芍药犀角(镑各一两)牡丹皮(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用盐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

    自言满者。为无热。更不用黄芩、大黄也。

    犀角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不止。喜忘如狂。热毒不散。内有蓄瘀。

    犀角(镑一两)大黄(锉炒三两)芍药黄芩(去黑心各一两)牡丹皮(三分)生干地黄(焙一两半)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黄芩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心神烦闷。

    黄芩(去黑心三分)山栀子仁(三钱)远志(去心一分)桂(去粗皮五分)黄连(去须)竹茹(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三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及黄胆。

    大黄(锉焙)黄连(去须)黄芩(去黑心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亦名三黄丸。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汤下。

    紫河车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烦躁。

    紫河车(三分)朴硝甘草(各半两生)蛤粉(一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

    盐、沙糖、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日三服。

    金花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不止。

    郁金甘草(炙锉)青黛(各五钱)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用盐鸡子白调下。

    地黄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不止。

    大黄(锉炒捣末一两)龙脑(研一钱)上合研均。每服二钱。用生地黄汁调下。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吐血下血。及血汗。

    人参芍药桔梗(锉炒)芎当归(切焙)桂(去粗皮)甘草(炙锉各一两)竹茹(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伤寒后。余毒不解。心脏热极。吐血不止方。

    (出圣济总录)生藕汁(二合)生地黄汁(三合)恶实根汁(二合)刺蓟根汁(二合)蜜(一合)上相和搅均。每服三合。不计时候。频频服。

    柏叶汤

    (金匮方)

    治吐血不止者。

    侧柏叶(三两)干姜(三两切)艾(三把)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渣。别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裹滤去之。温分再服。马通。是马屎汁也。一方有阿胶。

    黄土汤

    (出金匮方)

    治吐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甘草(炙)干地黄白术附子(炮裂)阿胶(炙末)黄芩(各三两)上切。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芜

    治伤寒吐血。而齿缝皆流血不止。

    用开口川椒四十九粒。用法醋一大盏。同煎令熟。入白矾少许漱口。含在口中。少顷出。

    再啜漱而含。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