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气痢

    作者: 朱梓

    (附论)夫气痢者。由表里不足。肠胃虚弱。积冷之气。客于肠间。脏腑不和。因虚则泄。故为气痢也。气痢者。由冷气停于肠胃间。致冷热不调。脾胃不和。腹胁虚满。肠鸣腹痛。便痢赤白。名气痢。治法宜浓肠胃。调冷热。补脾气。则痢当自愈。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并休息痢。

    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炒)黄连(去须炒)赤茯苓(去黑皮)樗皮地榆当归(切焙)五味子黄芩(去黑心)白术(炒)甘草(锉炙)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大腹子(锉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一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空心顿服。

    木香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泄泻。心腹痛。

    木香沉香(锉)桂(去粗皮)没药(各一分)胡椒(一分)当归(切焙一分)龙骨(半两)干姜(半两)甘草(炙锉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一分)肉豆蔻仁(一枚)赤石脂(半两)密陀僧(一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服。

    乌梅丸

    (出同前)

    治气痢不瘥。疲劣变成冷痨痢。

    乌梅肉(炒一两)猪肝(一大叶以腊煮令烂研如糊)草豆蔻(去皮一两)甘草(炙锉一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诃黎勒皮(炒三分)肉豆蔻(去壳)当归(切焙)干姜(炮)荜茇桂(去粗皮半两)上捣罗十味为末。用猪肝煎丸。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神曲汤下亦得。

    苍术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瘦弱。诸药不效者。

    苍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黄连(去须)当归(焙干各一两半)龙骨(一两)艾叶(炒三分)诃黎勒皮(炒一两半)吴茱萸(汤洗炒十一两)干姜(炮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上为末。米饮和。众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

    地榆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腹胁虚满。肠鸣腹痛。便下赤白。

    地榆樗皮当归(切焙)黄连(去须炒)枳壳(去瓤麸炒)桔梗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大腹皮(去锉皮)甘草(炙锉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一

    荜茇丸

    (出同前)

    治脾胃虚冷。兼肠间冷泻。变成气痢。

    荜茇(一两一分)槟榔(锉一两一分)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一分)阿魏(三两以水四合煎五六沸同蜜和药)诃黎勒皮芜荑仁(各二两)白术黄连(去须各三两)枳壳(去瓤麸炒一两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下。日再。

    渐加至四十丸。

    陈橘皮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年深不瘥。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陟厘(微炒半两)麦(炒熟三分)石榴皮(炙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空心以温浆水下。日午再服。

    赤石脂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不止。气力困弱。

    赤石脂(三分)干姜(炮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龙骨(三分)黄连(去须一两三分)白茯苓(去黑皮三分)无食子(三枚炒尽烟出)当归(切焙三分)上为散。每服三钱。空心米饮下。日晚再服。

    地榆汤

    (出同前)

    治脾毒瓦斯痢。下血如鹅鸭肝。腹痛不止。

    地榆诃黎勒皮(各一两)甘草(炙)当归(切焙各两半)柏叶茜根芍药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上锉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温服。食前。

    木香丸

    (出同前)

    治气泻不止。

    木香丁香缩砂仁肉豆蔻(去壳各一两)藿香叶赤石脂诃黎勒皮(各半两)上为末。用面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龙骨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腹内虚鸣。日久不瘥。

    龙骨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干姜(炮)阿胶人参浓朴(生姜汁炙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再。

    橘皮丸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两)干姜木香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桂(去粗皮)大

    缩砂蜜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胃大肠虚不能制。昼夜无度。渐令人黄

    瘦。食不为肌肉。困重无力。眼目多涩。十年不愈。

    缩砂仁(去皮一两)肉豆蔻(半两去壳)黄连(去须二两)当归(切焙)赤石脂陈橘皮(去白酒浸一宿干燥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温浆水下

    温中散

    (出圣惠方)

    治气痢腹内疼痛。不欲食。

    白术(三分)白芍药(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吴茱萸(一分汤浸七次焙干微炒)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二枚。煎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木香散

    (出同前)

    治气痢。腹内疼痛。四肢不和。少欲饮食。

    木香(三分)白豆蔻(一两去皮)干姜(半两炮制锉)当归(三分锉微炒)赤石脂(一两)诃黎勒(一两煨用皮)上细罗为散。每服。不拘时。以粥饮调下。二钱。

    诃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气痢。心腹痛。不欲饮食。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当归(三分锉微炒)红豆蔻(三分去皮)木香(半两)龙骨(三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以粥饮调下。二钱。

    白术丸

    (出同前)

    治气痢。心腹疼痛。

    白术(三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连(半两去须微炒)当归(三分锉微炒)芜荑仁(二两微炒)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饮下。

    木香丸

    (出同前)

    治久气痢不瘥。腹内冷痛。

    木香(半两)白矾(二两烧令汁尽)黄丹(一两微炒)砂(一两)龙骨(一两)上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时。粥饮下。

    黄连丸

    (出圣济总录)

    治久气痢不止。或轻或剧。

    黄连(去须微炒)当归(切焙)乌梅肉(微炒干)诃黎勒(炮去核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制过浓朴煎汤下。日再服。

    桃仁丸

    (出同前)

    治气痢久不瘥。

    安息香(半两别研入)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香一分别研入)木香(半两)诃黎勒(炮去核一两)上将木香诃黎勒为末。与二味研了。入药相和。重细研。入少许米饮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暖浆水下。日晚再服。

    神验丸治冷痨气痢。腹胁疼痛。水谷不消。

    神曲(炒)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各一两)黄连(去须炒)芜荑(炒各三分)上为末。姜汁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米饮。食前服。

    木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诸气痢不止。

    木香肉豆蔻仁缩砂仁赤石脂(各半两)上为末。以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之。

    木香缩砂散

    (出同前)

    治气痢腹胀。肠中虚鸣。

    木香(二两半)缩砂仁(一两半)枳壳(去瓤麸炒)诃黎勒皮(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以陈米饮调下。良久。以食压之。

    枳壳丸

    (出圣惠方)

    治气痢。久不瘥。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连(去须炒一两)芜荑仁(一两微炒)上捣罗为末。

    软饭和丸。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米饮下。三十丸。

    木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久不止。

    木香(一两)诃黎勒(炮去核二两)上为末。用粥饮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浆水下。日午再服。

    香艾丸

    (出同前)

    治气痢腹痛。睡不安。

    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等分)上为末。酒煮烂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下。

    治气痢久不止。

    (出圣惠方)用寒食一百五日。预采木蓼曝干。用时捣罗为末。食前粥饮调下一钱。

    牛乳香

    (一名荜茇煎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众医不效。久不愈。诸痢困弱者。

    以牛乳汁煎荜茇服立愈。唐贞观中太宗苦于气痢。诏问左右有能治其疾者重赏。忽有术士张宝藏进此方。时赏官三品。一方牛乳半斤。荜茇末二钱。同煎减半空心服。

    巴石丸

    (出肘后方)

    治气痢。

    以白矾飞令霜白。谓之巴石。以熟猪肝作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

    如食素人以蒸饼丸服。

    治脾毒瓦斯痢。下血如鹅鸭肝。腹痛不止。

    (出圣济总录)取胡黄连末。用鸡子白。调作饼子。炙令黄。研为末。入樗皮汁和再作饼。用蜜涂炙黄。

    肉豆蔻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腹胀不下食。

    治气痢。里急后重神验方。

    以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治气痢。长服方。

    以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大两。捣筛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