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风疽

    作者: 朱梓

    (附论)夫风疽者。本由风湿之气。入于腠理。流注血脉。凝涩不利。挛曲肿起。发作疮疽。

    所以疼痛。经久不瘥者是也。盖风胜则动。故其疽留止无常。得之醉卧出汗当风。入肤腠。

    客于经络。与荣卫相搏而成也。

    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酒醉汗出。风入经络。久成风疽。

    黄(锉)犀角黄连(去须)茯神(去木)当归(切焙)芍药升麻黄芩(去黑心各五分)木通(八分)甘草(生锉三分)防风(去叉五分)麝香(另研半分)上为末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生姜汤下。食后再服。即煎麦门冬汤下。

    麻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酒醉汗出。风入经络成风疽。

    麻黄(去根节三两)五加皮(一两半)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头)桂(去粗皮)当归(切皮)芎干姜(炮各二两)附子(去皮脐一枚)牛膝(二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八十枚)上细锉。以水九升。先煎麻黄。掠去沫入诸药。煎取三升。绞去滓。每用一盏温服。

    并三服。温覆微汗避风。

    防风汤

    (出圣济总录)

    治风毒中人。留血脉不散。与荣卫相搏。结成风疽。身

    体烦热。昏冒肿痛。

    防风(去叉)柴胡(去苗)白芷桔梗(炒)木通(锉)当归(切焙各一两半)羌活(去芦头)麻黄(去根节煎去沫掠焙)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锉各一两)上咀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各一。如欲出汗。空心并两服。

    后以热姜稀粥投。盖覆取汗。慎外风。

    海桐皮浸酒方

    (出圣济总录)

    治热毒风结成疽。肿痛行履不得。

    海桐皮(锉)五加皮(锉)独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干蝎(炒)杜仲(去粗皮)牛膝(去苗酒浸切焙)薏苡仁(炒各一两)生干地黄(焙三两)上粗捣筛。生绢袋贮。

    以好酒一斗五升。浸于瓷瓶中。密封。秋夏三日。春冬七日。开取食。煎温酒合。加至四五合。不拘时。甚者常令酒气相续。

    秦艽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毒瓦斯客于经络。成风疽。

    秦艽(去土)苦参升麻黄芩(去黑皮)枳壳(麸炒)防风(去叉)恶实(炒各四分)乌蛇(酒浸去皮骨炙)蒺藜子(炒各五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后。以蒺藜子煎汤下二十丸。

    大豆酒方

    (出圣济总录)

    治热毒风肿成疽。日夜热痛。

    大豆(紧小者三升)麻子仁(细研二升)乌蛇(一条头尾皮骨重四两捶碎)上相和令匀。就甑内蒸令熟。去甑底汤。将好酒一斗五升。就甑中淋候酒热。又淋。凡七八遍。入瓷甑内。密封候冷。量性饮。常带酒气佳。

    大豆汁涂方

    (出千金方)

    治风疽。搔之黄水出。

    (凡脚及曲中痒搔则黄汁出是)大豆(一升)马屎(二升一作屎尿)白蜜(半斤)上拌令匀。用青竹筒盛屎。筑架在炭火上。当中慢烧。将瓷碗两头盛取汁。先用泔清入盐少许。和温洗疮上。拭干后。以药汁涂。

    日三五度。一方无白蜜。入糠马屎。

    又方

    (出千金方)用嚼胡麻敷。以绵裹之。至旦易。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陈三山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