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久

    作者: 朱梓

    (附论)夫久者。是诸连滞。经久不瘥。或暂瘥后复发。或移易三两处。更相应通。故为久也。

    五方帛膏

    (出圣惠方)

    治积年疮及一切恶疮救急者。

    五方帛(各一分)乱发(二两洗净)黄芩(一两)紫菀(洗去苗土)莨菪子假钓棘针乳香(各二两)石盐(一两)黄蜡(二两)麝香(一两细研)黄丹(七两)胡粉(二两)生麻油(一升)松脂(一两与乳香着油同捣)水银(一两并胡粉点少许水研令星尽用)上件药各捣研曝干。将油先入铛中炼烟少出。即下五方帛、乱发。用活火煎。发帛消尽。然后下黄芩等四味。良久。下松脂、乳香二味。又搅良久。下麝香、黄蜡。又熟搅。次下黄丹、胡粉、石盐、水银。又微用火急搅。勿住手。取一碗冷水点着硬即收之。每用摊放帛上贴之。日二三换。

    截散

    (出外科精要)

    治年深疮。

    黄连(半两去须)白蔹白芨黄丹(各一两)轻粉(一钱)龙脑麝香(各半钱别研)密陀僧(一两)上为细末和匀。干糁或捻上。以膏贴之。

    生肌散

    (出济生拔粹方)寒水石(锉)滑石乌鱼骨龙骨(各一两)定粉密陀僧白矾皮干胭脂(各半两)上研为细末。干糁疮口上。

    黄丸治漏疮连年不瘥。出脓水不止。

    黄(锉)牡丹皮(各三分)犀角(镑)甘草(锉炙各一两)玄参恶实(炒)木通(锉各一两半)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再服之。

    治久核易三四处。皆生疮孔者。

    (出圣惠方)乌蛇(一两半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蒺藜子(三两)曲头棘针(半两)马齿苋(三分墙上者佳)头发(半两烧灰)雄黄(一分细研)绯帛(半两烧灰)上件都捣研为细末。

    以酒调下。内疮中。看干即更着。以瘥为度。

    平肌散

    (出仁斋直指方)

    治漏疮久不瘥。令露干则可用。

    老狗头骨露蜂房生发(各存性烧一分)新桑白皮(半分)上为细末。入麝香、轻粉少许。津唾调敷。干则糁之。

    露蜂房散

    (出仁斋直指方)

    治年久漏疮。或暂瘥复发。或移于别处。

    多孔露蜂房(炙黄三分)穿山甲(炙焦)龙骨(各五分)上为末。入麝香少许。

    以腊月猪脂调敷。湿则干糁。

    治久移易三四五处。皆生疮孔者。

    (出圣惠方)蝙蝠粪(一两半)白僵蚕(半两)雄蚕蛾(半两)乳香(半两)蜀茶末(半两)上为细末敷疮上。以瘥为度。

    久漏方

    (出仁斋直指方)上用九孔蜂房炙黄为末。以腊月猪脂研敷。候收汁。以真龙骨、降真香节细末入。少许乳香内疮孔中。

    又捷效方。

    (出危氏方)用信石新瓦上火过为末。以津液润纸探子蘸少许。推入疮孔内。如疮孔多。不可齐上药。免使害人。

    乌药膏

    (出圣济总录)

    治诸久不瘥。

    乌药(二两为末)猪胆(三枚)上以胆汁和乌药末令匀。以薄绵裹。内疮口。日三五度。

    神助散

    (出危氏方)

    治疮十余年不瘥。

    槟榔黄连(去须)上等分为细末。先用活鳝鱼一条。掷于地。候鳝鱼盘曲。以竹针五七枚贯之。覆疮良久。取视当有白虫数十。如针着鳝上取去。复覆之。

    不一月痊愈。盖老人血气冷。必候艾力以佐阳。而艾性亦能杀虫。洗疮。一月虫喘动。气血亦随之。故疮不可即合。则结痛难当。实虫所为也。

    治疮多年不瘥。出于胸前或胁筋脚胫间者。无不效方。

    (出圣惠方)用江淮多年破船上泥缝脂灰。不限多少。捣罗为末。以鸡子清和作团。用炭火烧令通赤。

    待蜂窠膏。治久生九孔者。

    又方

    (出圣惠方)用栀子烧成灰细研。以羊髓调涂之。

    治远年漏疮黍叶裹敷疮。日三五度。

    又方

    用栝蒌根捣罗为末。涂敷疮上。日三五度。

    僵蚕涂敷方治远年漏疮不瘥。

    用僵蚕炒捣为末。涂敷疮口。以熟艾作炷灸之。初痒痛。恶脓出后。清血出。便用蚕末塞疮口内。以帛裹定。

    三奇散

    (出卫生家宝)

    治漏疮经久不生肌肉。臭烂不止。

    麒麟竭黄连(去须)白矾(各半两)上为末。敷于疮上。用膏药宽贴之。

    蜣螂丸(出卫生家宝)治恶漏疮经久不瘥。恶肉内溃。

    蜣螂虫(自死者一分烧为灰)巴豆(一枚去壳烧为灰微存性)上碾细。以津和丸如麻子大。内一丸入漏疮孔内。

    治漏疮孔成了。脓水淋漓。经时不瘥。用之立验。

    (出卫生家宝)降真香(三两)雄黄(一两有墙壁者研水飞过)踯躅花(半两)麝香(少许别研)上为末。

    用纸捻子蘸上药。疮窍中。觉痛即止。

    治漏腮脓水淋漓不止。

    (出卫生家宝)

    上用猪蹄壳以盐封泥固济。

    烧为灰。研末。以麻油轻粉调涂疮口。三两上即瘥。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