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此症因心肾虚而不交,脾虚不能运动食本。纵有微邪,皆由元气不足所致。右方七珍散,其中菖蒲、细辛、防风须酌用,如果因风邪闭之,则暂服一剂,再察其病源、兼症治之。若思虑伤脾,倦怠食少者,服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内热者,用八珍汤。若脾虚生痰,呕哑少食者,用六君子汤。或水亏生热,面赤火浮者,用六味地黄汤。如法按经调理自然易愈。倘妄行祛风攻痰,或用香散之药,则去之远矣。
七珍散
生地(一两) 川芎(五钱) 石菖蒲(五钱) 细辛(一钱) 防风(五钱) 辰砂(五钱,研飞过)人参(五钱)
共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调下。
归脾汤(见血崩)八珍汤(见临产)六君子汤(见血晕)。
六味地黄汤
大熟地(三钱) 山萸肉(二钱) 淮山药(二钱) 牡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