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功能:芳香化浊,和胃止呕,
主治:妊娠反应,恶心泛漾、呕吐不食。
药物组成:姜半夏9g、陈皮6g、木香3g、焦六曲9g、藿香9g、苏梗9g、佛手4.5g
加减法:吐重者加吴萸、川连。
以上七方为先生临证习用之方,诸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苟能辨证正确、化裁得宜,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孟城用之近三十年,获益良多,正有不及以言语表达者。上述各方及先生经验之谈,乃从余早年随师侍诊时所记之《随师笔记》中录出,一仍原貌,皆用当日先生口语,不作文字修饰渲染,更不加分析以参己见,盖存其朴而葆其真也。其中奥义,读者触类旁通自能明了,毋须赘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