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湿者,即类中门之湿中也。盖湿为阴邪,发病一般徐缓。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饮内停,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持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此与中风之症亦颇相似。但其脉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且无口眼喎斜、不仁不用之各异,此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感冒之症也。宜以增损胃苓法去猪苓、泽泻、滑石,加苏子、制半夏、远志、菖蒲治之。倘痰阻喉间,声如鼎沸,此为危重之象,可加苏合香冲服,望其有效。
『歌括』
中湿脾胃素亏因,痰饮内留被湿侵。
湿痰相持上冲逆,涎潮壅塞倒神昏。
状如中风无喎斜,肢无不用或不仁。
脉沉或缓细涩异,增损胃(苓)减滑泽苓。
加入苏子半远蒲,喉痰鼎沸苏合增。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中湿者,即类中门之湿中也。盖湿为阴邪,发病一般徐缓。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饮内停,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持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此与中风之症亦颇相似。但其脉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且无口眼喎斜、不仁不用之各异,此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感冒之症也。宜以增损胃苓法去猪苓、泽泻、滑石,加苏子、制半夏、远志、菖蒲治之。倘痰阻喉间,声如鼎沸,此为危重之象,可加苏合香冲服,望其有效。
『歌括』
中湿脾胃素亏因,痰饮内留被湿侵。
湿痰相持上冲逆,涎潮壅塞倒神昏。
状如中风无喎斜,肢无不用或不仁。
脉沉或缓细涩异,增损胃(苓)减滑泽苓。
加入苏子半远蒲,喉痰鼎沸苏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