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臭黄荆叶

    《中药大辞典》:臭黄荆叶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Yè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4~7月采。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②《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用法用量

    外用:开水浸泡,捣绒涂。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臭黄荆叶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Yè英文名Leaf of Privet-lide Premna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4-7月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原形态

    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归经

    心;肝二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浸洗。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

    2.《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别名老虎刺、锈花针、刺檀香、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issa spinarum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地灌丛中。资......
  •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别名鬼针草、盲肠草、一包针、粘身草、婆婆针、金盏银盘、跟人走、钢叉草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叶刺针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药。夏季开花时采收,切段,晒干。......
  • 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骨痛......
  • 《中药大辞典》:刺黄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别名安徽小檗、黄柏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根、茎或树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间或溪边林下、山地灌丛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