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藏鮡胆

    拼音注音Cánɡ Zhào Dǎn别名

    巴格里

    英文名Drymoglossum gallbladder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鮡科动物藏鮡的胆囊。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ptosternon maculatus (Rog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捕后,除去内脏,取胆囊,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

    原形态

    藏鮡,体延长。体裸露无鳞。侧线不明显,头平扁,眼小,侧上位。吻圆。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上颌须1对,基部扩大呈“T”型,下颌须2对。口大呈弓形,下位。背鳍I,6棘刺弱。脂鳍低,位于背鳍后方,其长稍超过头;臀鳍I-II,5-6。胸鳍1-11,肉质。腹鳍1-5,圆形,不分支。尾鳍截形。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

    归经

    入心、肝二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退翳明目。主疮疡肿毒;烫火伤;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

    外用:鲜胆汁适量,涂敷及点眼。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消炎解毒,明目退翳之功效。主治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茎,晒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刚竹(《竹谱详录》),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红热,用斑竹花二两,煎水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Bān Huā Sháo 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紫点杓兰的花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ripedium guttatum Sw.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晾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寒山区林下或草地。资源分布......
  • 《中药大辞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别名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药大辞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呕血,衄血,创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两。外用:适量,捣敷。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