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蚕豆花

    《中药大辞典》:蚕豆花拼音注音Cán Dòu Huā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蚕豆。清明节前后开花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产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的花,黑褐色,皱缩,长约2厘米;萼紧贴花冠管,先端5裂片,每因干燥碎断而残缺;花的旗瓣在外,并包裹着翼瓣和龙骨瓣,因皱缩卷曲,不易分辨。气微香,味淡。以花朵干燥、完整、紫黑色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苏州本产药材》:"甘,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涩,无毒。"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治咳血,鼻衄,血痢,带下,高血压病。

    ①《现代实用中药》:"治吐血,咯血。"

    ②《苏州本产药材》:"凉血,和胃。"

    ③《安徽药材》:"治鼻出血。"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止白带。"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止带,降血压。治各种内出血,白带,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捣汁或蒸露。

    复方

    ①治咳血:蚕豆花三钱。水煎去渣,溶化冰糖适量,一日二、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血热漏下:鲜蚕豆花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蚕豆花拼音注音Cán Dòu Huā英文名flower of Broadbean出处

    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蚕豆Vicia faba L.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储藏:清明节前后开花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全轩各地广为栽培。

    原形态

    蚕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偶数羽状复叶;托叶大,半箭头状,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无毛,叶轴顶端具退化卷须;小叶2-6枚,叶片椭圆形或广椭圆形至长形,长4-8cm,宽2.5-4cm,先端圆形或钝,具细尖,基部楔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或单生,总花梗极短;萼钟状,膜质,长约1.3cm,5裂,裂片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红紫色斑纹,旗瓣倒卵形,先端钝,向基部渐狭,翼瓣椭圆形,先端圆,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三角状半圆形,有爪;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无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丛白色髯毛。荚果长圆形,肥厚,长5-10cm,宽约2cm。种子2-4颗,椭圆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花多皱缩,长2-3cm,黑褐色,常1-数朵着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萼筒钟状,紧贴花冠筒,先端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不等长。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包裹着翼瓣和龙骨瓣;翼瓣中央具黑紫色大斑;龙骨瓣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气微香,味淡。以花朵整、无叶、无梗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少量D-甘油酸(D-glyceric acid)。花萼中含叶绿醌(plastoquinone)。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止带;降平。主劳伤吐血;咳嗽咯血;崩漏带下;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鲜者15-30g;或蒸露。

    复方

    ①治咳血:蚕豆花三钱。水煎去渣,溶化冰糖适量,一日二、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血热漏下:鲜蚕豆花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 治吐血,咯血。

    2.《安徽药材》:治鼻出血。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止白带。

    4.《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各种内出血,白带,高血压病。

    5.《苏州本产药材》:凉血,和胃。

    6.《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止带,降血压。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楮树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别名谷树子根(《本经逢原》),谷木蔃(《生草药手册》)。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性味①《重庆草药》:“味甘,性微寒,无毒。“②《广西中草药》:“味微......
  • 《中药大辞典》:楮树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别名谷木皮(《吴普本草》),楮树皮(《别录》),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济总录》),构皮(《草木便方》)。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的韧皮部。性味①《药性论》:“......
  • 《中药大辞典》:楮皮间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别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茎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
  • 《中药大辞典》:楮茎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功能主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复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
  • 《中药大辞典》:樗叶拼音注音Chū Yè别名樗木叶(《唐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纲目》:“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