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接骨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接骨丹拼音注音Dà Jiē Gǔ Dān别名

    水冬瓜、接骨丹、叨里木

    来源

    为山茱萸(叨里木科)鞘柄木属植物裂叶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齿裂鞘柄木T. angulata Oliv. var. intermedia(Harms ex Diels)Hu 及鞘柄木T. tiliifolia (Wall.)DC.,以根皮、叶入药。根及叶全年可采,剥取根皮,洗净晒干或鲜用。鲜用最佳。夏季采花,阴干。

    原形态

    1、裂叶鞘柄木(烂泥巴树、烂枇杷)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2~7米。枝具环形叶痕,疏被柔毛或无毛。叶互生;叶柄稍扁,基部扩大成鞘状;叶片略成心状圆形,长5~13厘米,宽6~16厘米,掌状5~7浅裂,裂片全缘,基部心形或截形,主脉掌状5出,下面脉腋具丛毛。夏初开黄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多而密集成顶生下垂圆锥花序,花萼短,5裂;花瓣5,绿色带红,长椭圆形,顶端渐尖而向内弯;雄蕊5;具退化子房;雌花成疏花总状花序,花萼筒状,3~5裂,无花冠,子房下位。3~4室,花柱3~4枚。果实核果状,圆形或卵状圆形。生于山野沟边土坎,也有栽培。分布于湖北、四川等省。

    2、齿裂鞘柄木(懒茶叶)与上述正种的区别是:叶5~9浅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牙,下面叶脉被疏毛。

    生于林缘、路边或栽培于庭院。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3、鞘柄木(大葫芦叶、椴叶鞘柄木、象耳朵)与上面二种的区别主要是:叶完整不裂,宽卵状圆形或近心状圆形,边缘具不规则锐锯齿,圆锥花序大,可达30厘米以上。

    生于水边或村寨旁。分布于云南省。

    性味

    苦、辛,温。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根皮、叶:用于风湿关节痛,产后腰痛,慢性肠炎,腹泻;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花:治血瘀经闭。

    用法用量

    根皮、叶3~5钱;外用适量,鲜根皮捣烂敷患处。花每用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大接骨丹拼音注音Dà Jiē Gǔ Dān别名

    水东瓜、水五加(《贵州民间方药集》),水冬瓜、接骨草树(《云南中草药》),清明花(《贵州草药》)。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山茱萸种植物齿叶叨里木根、花、叶。秋季采叶,夏季采花,冬季挖根。

    生境分布

    栽培于村边路旁,或林缘。

    原形态

    小乔木,高3~5米。枝圆柱形,灰褐色,具皮孔,质脆,心空,节膨大;芽大而明显,常带红色,单叶互生,叶片掌状7浅裂,长10~15厘米,宽10~18厘米,基部心形,裂片阔三角形,边缘祖锯齿,叶脉掌状分枝,上面稍有短毛;叶柄长7~15厘米,基部鞘状抱茎。花单性,雌雄异株,为开展稠密的圆锥花序,花淡黄色;雄花萼5裂;花瓣5,内向镊合状排列;雌花无花瓣。核果;有种子3~4枚,花期初夏。

    性味

    《云南中草药》:"苦辛微麻,平。"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接骨。治骨折,跌打损伤,干血劳伤,扁桃腺炎,哮喘。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捣烂外敷,消伤肿,接骨;浸酒内服,可舒筋活血。"

    ②《贵州草药》:"根皮、花、叶:调血,接骨,补虚,解热,平喘。治骨折,妇女干血痨,扁桃腺炎,哮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根、花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吹喉。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水东瓜五钱,地蜂子五铙,酸浆草一两,大鹅儿肠五钱,红牛膝五钱,铁筷子五钱。泡酒一斤,每服一两,日服二次。

    ②治跌打瘀血不散:水东瓜、牛膝、木瓜、松节。泡酒内服。

    ③接骨:㈠鲜水东瓜根皮,岩冬青枝尖。捣烂敷患处,日换一次。㈡水东瓜一两,巴岩姜一两,野葡萄根一两。共捣烂敷伤处。(选方出《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大接骨丹拼音注音Dà Jiē Gǔ Dān别名

    水冬瓜木、清明花、接骨丹、接骨草树、水冬瓜、水五加

    英文名Root or flower of Toothedleaf Torricellia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有齿鞘柄木的根、根皮、树皮及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var.intermedia(Harms) Hu[T.inetrmedia Harms ex 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树皮灰色;老枝黄灰色,有长椭圆形皮孔及半环形的叶痕。叶互生;叶柄长约5cm,基部扩大成鞘包于枝上;叶片膜质或纸质,阔卵形或近于圆形,长6-15cm,宽5-15cm,有裂片5-7,裂片的边缘有齿牙状锯齿,掌状脉5-7条,达于叶缘,在两面均凸起。总状圆锥花序顶生,下垂,雄花序长5-30cm,密被短柔毛;雄花的花萼管倒圆锥形,裂片5;花瓣5,长圆披针形,先端钩状内弯;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盘垫状,圆形,中间有3枚退化花柱;花梗纤细,近基部有2枚长披针形的小苞片;雌花序较长,常达35cm;花萼管状钟形,裂片5,披针形,无花瓣及雄蕊;子房倒卵形,3室,与花萼管合生;花梗细圆柱形,有小苞片3。果实核果状,卵形,直径4mm,药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6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舒筋;祛风利湿。主跌打瘀肿;筋伤骨折;闭经;风湿痹痛;胃痛;腹痛泄泻;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呀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捣烂外敷,消伤肿,接骨;浸酒内服,可舒筋活血。2.《贵州草药》:根皮、花、叶:调血,接骨,补虚,解热,平喘。治骨折,妇女干血痨,扁桃腺炎,哮喘,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别名桉油、蓝桉叶油、尤加利油。英文名oil of eucalyptus来源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或同属其他植物的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植物形态大乔木,高达十余米。树皮常片状剥落而呈淡蓝灰......
  • 拼音注音ān Shù Guǒ别名洋草果、楠桉果、桉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采收和储藏:夏季或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原形态常绿大乔木。树皮灰蓝色,......
  • 英文名OLEUM EUCALYPTI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Sieb. 或上述两科同属其他植物经水蒸气蒸镏得到的挥发油。性......
  • 《全国中草药汇编》:矮人陀拼音注音ǎi Rén Tuó别名狗头七来源菊科矮人陀Gynura pseudo-china (L.) DC. [G. bodinieri Levl.],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性味苦,寒。有小毒......
  • 拼音注音ǎi Wèi Máo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矮卫矛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nanus Bieb.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或剥皮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