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牛奶子

    《中药大辞典》:牛奶子拼音注音Niú Nǎi Zǐ别名

    阳春子(《植物名实图考》),甜枣、麦粒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半春子、岩麻子、密毛子、羊奶子、芒珠子、禾了子(《湖南药物志》)。

    出处

    《江苏药材志》

    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牛奶子根、叶、果实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干燥地或河边砂地、灌丛内。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4米。枝具针刺,小枝带黄褐色,或一部分密被银白色鳞片。叶互生,纸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先端钝至短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通常卷缩,上面幼时有银白色鳞片或星状毛,老时或脱落,下面有银白色或杂有褐色鳞片;叶柄长5~7毫米.花腋生,黄白色,芳香,外面有鳞片,长约1.2厘米;花被筒漏斗形,上部4裂,筒部较裂片为长;雄蕊4;花柱疏生白色星状柔毛,果实近球形至卵圆形,长6~8毫米,初有银白色或杂有褐色的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味

    酸苦,凉。

    《湖南药物志》:"酸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治咳嗽,泄泻,痢疾,淋病,崩带。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喉热。"

    ②《江苏药材志》:"收敛,止血,止泻。"

    ③《湖南药物志》:"补脾,散寒解表,消风祛湿,行血活血,利尿。"

    ④《贵州药植目录》:"根:治麻疹。叶:治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水泻:㈠牛奶子根五钱。水煎服。㈡牛奶子果一钱。捣烂,对红糖开水冲服。

    ②治痢疾:㈠牛奶子根一钱,马齿苋一钱。水煎服。㈡牛奶子叶一钱,大蒜头一小个。水煎服。

    ③治干咳:牛奶子一两,半夏一钱,沙参五钱。水煎对蜂蜜服。

    ④治淋症:牛奶子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⑤治崩带:牛奶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煮鸡蛋食。

    ⑥治乳痈:牛奶子根二两,银花五钱,蒲公英一两。水煎服。(选方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牛奶子拼音注音Niú Nǎi Zǐ别名

    甜枣、麦粒子、夏至蔸、半春子、阳春子、芒珠子、禾了子、铃春子、清明子、春花胡颓子、羊奶子、岩麻子、豆子树、天青下白、红米饭、海梅树、牛奶奶、秋胡颓子、剪子果。

    英文名Fruit of Autumn Elaeanugs出处

    出自《江苏药材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牛奶子的根、叶和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果实,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300m的向阳的林缘、灌丛中、荒坡上和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南及辽宁、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牛奶子 落叶灌木,高1-4m。常具刺,刺长1-4cm,幼技密被银白色和少数黄褐色鳞片,有时全被深褐色或锈色鳞片,单叶互生;叶柄长5-7mm;叶纸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8cm,宽1-4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边缘常皱卷至波状,上面幼时具银白色鳞片或星状毛,成熟后脱落,下面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花较叶先开放,黄白色,芳香,外被银白色盾形鳞片,常1-7朵簇生于新枝基部;花便白色,长3-6mm,花被筒圆筒状漏斗形,上部4裂,筒部较裂片为长;雄蕊4,花丝极短,长约为花丝的一半;花柱直立,疏生白色星状柔毛。果实近球形至卵圆形,长5-7mm,幼时绿色,被银白色或有时全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果含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去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以及多酚类(polyphenols),有机酸(organic acids),缔合鞣质(associated tannins)。叶、茎皮含5-羟色胺(serotonin)。种子油中含脂肪酸和甾醇化合物。

    归经

    肺;肝;大肠经

    性味

    味苦;酸;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止咳;利湿解毒。主肺热咳嗽;泄泻;痢疾;淋证;带下;崩漏;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或叶15-30g,果实3-9g。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喉热。

    2.《江苏药材志》:收敛,止血,止泻。

    3.《湖南药物志》:补脾,散寒解表,消风祛湿,行血活血,利尿。

    4.《贵州药植目录》:根:治麻疹。叶:治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别名苦灯笼、苦丁茶、岗灯笼、鬼灯笼来源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白花灯笼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别名山豆根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白花灰毛槐树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丛中。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灌木,高50~150厘米,黄绿色;嫩枝被有平贴的柔毛。单数羽状复叶......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猪母菜别名蛇鳞菜、白线草来源玄参科假马齿苋属植物假马齿苋Bacopa monnieri (L.) Wettst.(Herpestis monniera H. B. K.)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性味微甘、淡,寒......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甜蜜蜜拼音注音Bái Huā Tián Mì Mì别名白花枝子花、蜜罐罐、戈壁青兰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异叶青兰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晒干。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i Huā Chuān Xīn Lián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须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drographis laxiflora (BI.) Lindau [A.tenera (Nees) O. Kunt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