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凤尾猪鬃草

    《中药大辞典》:凤尾猪鬃草拼音注音Fènɡ Wěi Zhū Zōnɡ Cǎo别名

    旱明琼、云南虎尾蕨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全草。秋季采收,晾干切段。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阴湿石上。分布西南地区。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密被狭长鳞片,鳞片棕黑色,先端尾尖。叶丛生,叶柄长1.5~3厘米,深褐色,密被狭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3厘米,两端渐狭,2回羽状分裂,羽片15~28对,有短柄,矩圆状披针形,水平展开,长0.5~2.5厘米,羽片深裂,裂片3~6对,矩圆形,边缘有钝齿,上下面无毛,脉不显,每齿具细脉1条。孢子囊群线形,棕色,沿细脉着生。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乳。治膀胱炎,血淋,乳腺炎,乳汁不通,乳糜尿,睾丸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凤尾猪鬃草拼音注音Fènɡ Wěi Zhū Zōnɡ Cǎo别名

    旱明琼、云南虎尾蕨、小凤尾草、小蕨蕨、凤尾草

    英文名all-grass of Yunnan Spleenwort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yunnanense Franch.[A.exiguum Bedd.var.yunnanense(Franch.)Chi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切段。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m左右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及青海、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状茎短,直立,密被狭长鳞片,鳞片棕黑色,先端尾尖。叶丛生,叶柄长1.5-3cm,深褐色,密被狭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0cm,宽1-3cm,两端渐狭,2回羽状分裂,羽片15-28对,有短柄,矩圆状披针形,水平展开,长0.5-2.5厘米,羽片深裂,裂片3-6对,矩圆形,边缘有钝齿,上下面无毛,脉不显,每齿具细脉1条。孢子囊群线形,棕色,沿细脉着生。

    归经

    肝;膀胱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通乳。主感冒发热;小儿惊风;尿路感染;乳腺炎;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Zhì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善奔驰,......
  • 《中药大辞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别名地鵏油、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再放入锅内,炼去水分,放凉即得脂肪......
  • 《中药大辞典》:鸨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涕果别名蜜心果、粘心果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苦,凉。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