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金星草

    《中药大辞典》:金星草拼音注音Jīn Xīnɡ Cǎo别名

    金钏草(《本草图经》),大金星凤尾(《履巉岩本草》),凤尾草(《纲目》)。

    出处

    《嘉佑本草》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大果假密网蕨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山谷中石上或树干上。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西、安徽、西藏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15~45厘米。根状茎组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5~20厘米,禾秆色;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楔形,边缘软骨质,多少波状,无缺刻。侧脉两面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靠近主脉。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经。"

    性味

    ①《嘉佑本草》:"苦,寒,无毒。"

    ②《本草图经》:"味微酸,性至冷。"

    注意

    ①《本草图经》:"服后下利,须补,治乃平复,若年不可辄服。"

    ②《纲目》:"忧郁气血凝滞而发毒者,非所宜也。"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痈疡,肿毒,瘰疬,恶疮,暴赤火眼,淋病,肠风。

    ①《嘉佑本草》:"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毒,发背,痈肿,结核,用叶和根酒煎服之;又可作末冷水服及涂发背疮肿上。根碎之浸油涂头,生毛发。"

    ②《本草蒙筌》:"解毒消肿,专理外科。初起恶疮,未溃阳毒,治颈瘰疬,发背痈疽。"

    ③《纲目》:"解热,通五淋,凉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五毒发背:金星草和根,洗净,慢火焙干,秤四两,入甘草一钱,捣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已来,煎三、二沸后,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内封。却时时饮服。忌生冷油肥毒物。(《经验方》)

    ②治脚膝烂疮: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濒湖集简方》)

    ③治肠风:金星草、陈干姜各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新汲水调下。(《续本事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金星草拼音注音Jīn Xīnɡ Cǎo别名

    金钏草、大金星凤尾、凤尾草、石韦、牛舌蕨

    英文名Griffith Phymatopsis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1.《嘉佑本草》: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而以戎州者上。喜生阴中石上净处及竹箐中不见日处,或大木下,或古屋上。此草惟单生一叶,色青,长一、二尺,至冬大寒,叶背生黄星点子,两行相对如金色,因得金星之名。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之有筋如猪、马鬃,凌冬不雕,无花实。

    2.《本草纲目》:金星草,即石韦之有金星者。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大果假瘤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matopsis griffithiana (Hook.)J. Smith[Polypidium griffithianum Hook.]

    采收和储藏:全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山坡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湖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15-45cm。根茎细长,横生,密被基部卵形上部呈长钻形鳞片。叶远生;叶柄长6-20cm,禾秆色;叶片近革质,长披针形,长8-25cm,宽.5-4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骨质波状;羽状脉,两面均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成1行,着生于侧脉之间靠近中脉。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45cm。根茎细长,密生鳞片,卷缩成条,湿润展开呈长钻形,先端长尖,叶柄长5-20cm,禾秆色,叶片近革质,长10-25cm,宽2.5-4cm,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尖头或渐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楔形,边缘软骨质,波状,无缺刻,叶脉两面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靠近主脉。气微,味微酸、苦。

    归经

    心;大肠;小肠;脾经

    性味

    苦;寒;无毒

    注意

    老年及中寒泄泻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主痈疡;肿毒;瘰疬;恶疮;暴赤火眼;肺热咳嗽;淋证;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汁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嘉佑本草》: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毒,发背,痈肿,结核,用叶用根酒煎服之;又可作末冷水服及涂发背疮肿上。根碎之浸油涂头,生毛发。

    2.《本草蒙筌》:解毒消肿,专理外科。初起恶疮,未溃阳毒,治颈瘰疬,发背痈疽。

    3.《本草纲目》:解热,通五淋,凉血。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药子拼音注音Bái Yào Zǐ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广东、湖南]、金线吊葫芦[江西]、金丝吊鳖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
  • 拼音注音Bái Hé Huā Lù别名白莲花露(《随息居饮食谱》)。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功能主治清暑,凉营。治感受暑邪,烦热口渴,喘嗽痰血。①《金氏药帖》:“治喘嗽不已,痰中有血。“②《广和堂帖》:“止......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别名长生(《太清经》)出处《本草正》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菊花“条。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②《纲目拾遗》:“治疔肿,喉疔,喉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别名泥昌(《雷公炮炙论》),水昌、水宿、茎蒲、水菖蒲(《别录》),溪荪、兰荪(陶弘景),地心(《石药尔雅》),泥菖蒲(《纲目》),蒲剑(《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蒲(《江苏植药志》)......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别名刺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铁叶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