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李子

    《中药大辞典》:李子拼音注音Lǐ Zi别名

    李实(《别录》),嘉庆子(《两京记》)。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果实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常栽培于庭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李(《诗经》)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小枝无毛,红棕色有光泽。叶通常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6~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至柄,边缘具密钝细复齿,上面中脉疏生长毛,下面脉腋间有束毛,余无毛;叶柄长1~2厘米,有数腺点。花常3朵簇生,白色,径1.5~2厘米;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萼长圆状卵形,无毛;花瓣5;雄蕊多数;雌蕊具细长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状卵形,径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缝痕明显,被蜡粉,通常黄色或淡黄绿色,或微红。花期4~5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果肉中可得天门冬素0.1%,尚含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肝、肾。"

    性味

    甘酸,平。

    ①《别录》:"味苦。"

    ②《干金·食治》:"苦酸,微温,涩,无毒。"

    ③崔禹锡《食经》:"小冷。"

    ④《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注意

    ①《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虚。"

    ②《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功能主治

    清肝涤热,生津,利水。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

    ①《别录》:"除痼热,调中。"

    ②孟诜:"去骨节间劳热。"

    ③《日华子本草》:"益气。"

    ④《滇南本草》:"治风湿气滞血凝。"

    ⑤《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⑦《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捣汁。

    复方

    ①治骨蒸劳热,或消渴引饮:鲜李子捣绞汁冷服。(《泉州本草》)

    ②治肝肿硬腹水:李子鲜食。(《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李子拼音注音Lǐ Zi别名

    李实、嘉庆子、山李子、嘉应子

    英文名fruit of Jampanese Plum.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

    资源分布: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原形态

    李 乔木,高达9-12m。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无毛,紫褐色,有光泽。叶柄近顶端有2-3腺体;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花两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状,萼片及花瓣均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数;排成不规则2轮;雄蕊1,柱头盘状,心皮1,与萼筒分离。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5cm,栽培品种可达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绿、黄或带紫红色,有光泽,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细皱纹。花期4-5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学特征 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对土壤只要土层较深,有一定的肥力,不论何种土质都可以栽种。对空气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极不耐积水,果园排水不良,常致使烂根,生长不良或易发生各种病害。宜选择土质疏松、土壤透气和排水良好,土层深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建园。

    栽培技术 用分株和嫁接繁殖。生产上提倡用嫁接繁殖。常用的砧木有毛桃和李砧。芽接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枝接宜于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进行。苗木质量对定植以后的生长状况关系极大,注意选择壮苗栽培才能早结丰产。为便于田间操作,可采用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在立地条件好的果园,可用4m×6m的行株距,在立地条件差的果园可用3m×5m的行株距。

    田间管理 扩坑改土,深翻施重肥。追肥应以勤施薄施,梢期多施为原则。肥料要先稀后浓,用量随树体扩大而增加,注意整形控梢,培养丰产树型,夏剪主要将徒长枝进行摘心或短剪,并疏剪从主干、主枝萌发出来的徒长枝,冬剪主要是剪去枯枝、病虫枝、下垂拖地枝。

    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为害叶部,早春发芽前喷5度的石硫合剂,或喷1:1:100的波尔多液。流胶言不胶病,为害干、枝树皮,夏、秋季对已感病的树用800倍代森铵或800倍托布津喷射,并刮除病部。蚜虫,为害新梢,可用烟叶浸出液,连续喷洒2-3次,每隔7-10d喷洒1次。

    性状

    果实呈球状卵形,直径2-4cm,先端微尖,基部凹陷,一侧有深沟,表面黄棕色或棕色。果肉较厚,果核扁平长椭圆形,长6-10mm,宽4-7mm,厚约2mm,褐黄色,有明显纵向皱纹。气微、味酸、微甜。

    化学成分

    果实含赤霉素A/32(gibberellin A/32)。还含胡萝卜类色素,如β-胡萝卜素(β-carcotene),隐黄质(cryptoxanthin),叶黄素(lutein),堇黄质(violaxanthin)及新黄质(neoxanthin),并含维生素A。

    归经

    肝;脾;肾经

    性味

    甘;酸;平

    注意

    1.《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虚。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3.《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消积。主虚劳骨蒸;消渴;食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者,生食,每次100-300g。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除痼热,调中。

    2.孟诜:去骨节间劳热。

    3.《日华子本草》:益气。

    4.《滇南本草》:治风湿气滞血凝。

    5.《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6.《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7.《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8.《本草求真》:《素问》言李味属肝,故治多在于肝,正思邈所谓肝病宜李之意也。中有痼热不调,骨节间有痨热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则热得酸则敛,得苦则降,而能使热悉去也。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杯苋拼音注音Bēi Xiàn别名蛇见怕(《海南植物志》),镜而草、蛇惊慌、细叶蛇总管、拔子弹草(《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苋科植物杯苋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杯苋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或小河边。资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别名小红蒿、红蒿枝来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除湿利尿,杀虫。主......
  • 《中国药典》:板蓝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别名大蓝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别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叶槲寄生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