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鳢鱼

    《中药大辞典》:鳢鱼拼音注音Lǐ Yú别名

    蠡鱼、鲖鱼(《本经》),蜾(《说文》),鲡、鯣(《广雅》),黑鳢鱼(《本草图经》),玄鳢、文鱼(《埤雅》),黑鲤鱼(《本草衍义》),黑鱼(《日用本草》),乌鱼(《滇南本草》),黑火柴头鱼(《医林集要》),蛇皮鱼(《医林纂要》),乌棒、活头(《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鳢科动物乌鳢全体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沼中均有。

    原形态

    乌鳢(《医林集要》)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约30余厘米;头尖而扁平,头上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倾向前突出,向后达列眼的后缘。上下颌骨、锄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鳃耙10~13。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段相隔2行鳞片;侧线鳞60~67。背鳍、臀鳍均长,达到尾鳍基部。背鲔47~52。胸鳍短12~13,末端约达腹鳍中部;腹鳍Ⅰ8,不达臀鳍。臀鳍31~33。尾鳍圆形。全体灰黑色,背部与头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和腹鳍呈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生活于江河、湖泊、池沼中,喜栖于水草较多及有污泥的浑浊水底。为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产卵期6~7月。冬季处于蛰居状态。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8克,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灰分1.2克,钙57毫克,磷163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索0.25毫克,尼克酸2.8毫克。曾从其1公斤肌肉中,分离出组氨酸100毫克;又证明尚含3-甲基组氨酸。

    同属动物纹鳢尾部肌肉含瓜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等18种游离氨基酸;其肌肉、血清、肝脏、性腺中的钙含率,冷季上升,无机磷含率则下降;维生素C含率夏季比冬季高。又同属动物线鳢及眼鳢鱼粉含可利用的蛋氨酸2.40~2.86克/16克N,即相当于总蛋氨酸的72~90%,比青鱼、鳘鱼、鰛鱼鱼粉的蛋氨酸含率都高。线鳢新鲜肌肉不含组胺,开始腐坏时,即生此物质,在5℃以下保存时,可抑制其腐坏。皮及鳞中含羟基脯氨酸、脯氨酸,顺次为6.04(皮)、7.35(鳞),9.48(皮)、12.93(鳞)克/100克蛋白质。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用本草》:"有微毒。"

    功能主治

    补脾,利水。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

    ①《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②《别录》:"疗五痔。"

    ③孟诜:"下大小便拥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

    ④《本草图经》:"主妊娠有水气"

    ⑤《滇南本草》:"大补血气,治妇人干血痨症,煅为末服之。又煮茴香食,治下元虚损。"

    ⑥《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

    ⑦《本草求真》:"补脾利水。"

    ⑧《本草再新》:"强阳养阴,退风去湿。治妇人血枯,经水不调,崩淋二带,理腰脚气。鳞、尾败毒去风,养肝益肾,通经利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

    复方

    ①疗肿满:鳢鱼合小豆白煮食。(陶弘景)

    ②治十种水气病:鳢鱼一头,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③治卒身面浮肿,小肠涩,大便难,上气喘息:鳢鱼二斤(洗去鳞、肠,令净),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泽漆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桑根白皮(锉)一两,紫苏茎叶一两。上药细锉,先以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纳药,煮取二升,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一中盏,其鱼亦宜食之。(《圣惠方》鳢鱼汤)

    ④治水肿腹大:活鳢鱼去腹垢,入独颗蒜令满,外涂湿黄泥,炭火炙食,屡效。(《本经逢原》)

    ⑤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鱼脍,姜、虀食之。忌冷毒物。(《外台》)

    ⑥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黑火柴头鱼一个,去肠肚,以苍耳叶填满,外以苍耳安锅底,置鱼于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功效甚大。(《医林集要》)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蠡鱼:乃益脾除水之要药也。上虚则水泛滥,上坚则水自清。凡治浮肿之药,或专于利水,或专于补脾,其性各自为用。惟蠡鱼能导横流之势,补其不足,补泻兼施,故主下大水及湿痹,面目浮肿。五痔因湿热所生,水去则湿热自除。""孟诜主下大小便壅塞气,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良;苏颂主妊娠有水气,并取其除湿、下水、益脾之功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鳢鱼拼音注音Lǐ Yú别名

    蠡鱼、鲷鱼、鳏、鲡、黑鳢鱼、玄鳢、文鱼、黑鲤鱼、黑鱼、乌鱼、乌鳢、黑火柴头鱼、蛇皮鱼、乌棒、活头才鱼

    英文名Northern snakehead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处沁底的水域,对水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一冬龄鱼体长可达25cm。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乌鳢,体圆呈棒状。体长为头长的3.2-3.7倍;为体高的4.5-4.8倍。头略扁平,其背部有许多小感觉孔。吻长圆形。口裂大。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有时还间杂大型牙齿。鳃裂大,鳃耙10-13。背鳍47-52,臀鳍31-33,侧线鳞60-61。尾鳍圆形。体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条纹。头侧有两条纵行黑条纹。

    栽培

    生活习性,乌鳢为底栖性鱼类,喜栖息在水草丛生,水体浑浊、水流缓慢的水域中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耐缺氧,当水体缺氧,可净头露出水面,藉鳃腔内的鳃上器直接进行气体交找。可比其他鱼类更长时间生活在无水环境中在0-40℃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活,并可潜伏于泥圭的越冬。乌鳢跳跃力强,常于塘内跳出水面而进入相邻塘内。也可以似蛇状移行到其他塘内。乌鳢为突袭性捕食方式。体长3cm以下的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找足类为铒料;4-8cm的小乌鳢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8cm以上则以鱼类为主要食物,甚至可吞食比其体长的鱼类。在水温20℃以上,食物丰富的条件下,乌鳢生长很快,最大体重可达5kg左右。

    繁殖技术,乌鳢的人工繁殖技术大致与家鱼相同,可以参考。乌鳢产卵池可大可小,1m2的小泥池、木盆、水缸均可。可用激素催产,池中最好放些水草,因铀鳢有用水草筑巢的习性,当将鱼苗移入苗种池时,最好先清塘、消毒、施肥、部育浮游生物,实行肥水下塘。每1hm2放苗75万-150万尾。当鱼种长到10-13cm时即可按成鱼标准饲养。

    饲养管理,单养乌鳢的池塘,3-5cm的鱼种,每1m2可放养5-10尾;10-13cm体长时,每1m2可放养3-5尾;体长在20-30cm以上时,每1m2放养1尾。人工饵料有鱼粉、米糠、玉米粉、花生麸等。也要配合投给动物内脏、蝌蚪、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量为乌鱼体重的5%左右。除单养外,也可以采用混养、套养等方法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水质管理很重要,应每日注入新水,保持水体中足够 的溶解氧,以利乌鳢生长,一般在养殖的头3个月内,每月进行1次筛选分档。将鱼体大小大致相等的鱼种放养在同一池内,并不断降低密度,最后每1m2放养3-4尾。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g含水分78g,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分1.2g,钙57mg,磷163mg,铁0.5mg,硫胺素(thiamine)0.03mg,核黄素(riboflavin)0.25mg,烟酸(nicotinic acid)2.8mg。另处,肌肉中还含组氨酸(histidine)和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

    斑鳢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归经

    脾;胃;肺;肾经

    性味

    味甘;性凉

    注意

    1.《绍兴本草》:“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白。”2.《宝庆本草折衷》:“头有星为厌,知者不可食,又发痼疾。”

    功能主治

    补脾益胃;利水消肿。主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温痹;脚气;产后乳少;习惯性流产;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250-500g;研末,每次10-15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疗肿满:鳢鱼合小豆白煮食。(陶弘景)②洽十种水气病:鳢鱼一头,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食医心镜》)③治卒身面浮肿,小肠涩,大便难,上气喘息:鳢鱼二斤,(洗去鳞、肠,令净),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泽漆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桑根白皮(锉)一两,紫苏茎叶一两,上药细锉,先以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纳药,煮取二升,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一中盏,其鱼亦宜食之。(《圣惠方》鳢鱼汤)④治水肿腹大:活鳢鱼去腹垢,人独颗蒜令满,外涂湿黄泥,炭火炙食,屡效。(《本经逢原》)⑤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鱼脍,姜、食之。忌冷毒物,(《外台》)⑥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癫,年久不愈者:黑火柴头鱼一个,去肠肚,以苍耳叶填满,外以苍耳安锅底,置鱼于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人盐、酱,功效甚大。(《医林集要》)

    各家论述

    1. 孟诜:下大小便拥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

    2.《本草图经》:主妊娠有水气。

    3.《滇南本草》:大补血气,治妇人干血痨症,煅为未服之。又煮茴香食,治下元虚损。

    4.《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

    5.《本草求真》:补脾利水。

    6.《本草再新》:强阳养阴,退风去湿。治台妇人血枯,经水不调,崩淋二带,理腰脚气。鳞、尾败毒去风,养肝益肾,通经利湿。

    7.《本草经疏》:“蠡鱼:乃益脾除水之要药也。上虚则水泛滥,上坚则水自清。凡治浮肿之药,或专于利水,或专干补脾。其性各自为用。惟蠡鱼能导横流上势,补其不足,补泻兼施,故主下大水及湿痹,面目浮肿,五痔因湿热所生,水去则湿热自除。”“孟洗主下大小便壅塞气,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良;苏颂主妊娠有水气,并取其除湿、下水、益脾之功也。”8.《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9.《别录》:疗五痔。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iàn Yì Lín Máo Jué别名小叶金鸡尾巴草、小狗脊子英文名Variant Wood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植物变异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 《全国中草药汇编》:变色红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变色红菇Russula integra (L.)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四川。性味微咸,平。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
  • 拼音注音Pí Dà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出处《医林纂要》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摘录《......
  • 拼音注音Biàn Dòu Cài别名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鸭脚板、蓝布正出处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据其所述形态,即指......
  • 《全国中草药汇编》:壁虎拼音注音Bì Hǔ别名守宫、爬壁虎、爬墙虎、蝎虎、天龙来源守宫科动物无疣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nther,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摔死或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东北和华东地区产一种无蹼壁虎Gek......